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阿克(藏語意為‘叔叔’),家里的牦牛都好著呢吧?最近沒遇到病死或被野生動物傷著的情況吧?”7月13日清晨,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縣智青松多鎮德合隆村黨支部書記才讓敲開村民達瑪家的門,關切地詢問著牲畜狀況。
“大學生書記,都好著呢!草場茂盛,牛都吃得膘肥體壯。”達瑪笑著回應。
牦牛一直是德合隆村牧民最主要的經濟來源,然而,高海拔環境帶來的自然災害、野生動物侵擾等客觀因素,加之牧民主動投保比例不高,養殖風險始終是才讓心頭沉甸甸的“大石頭”。
“只有給牦牛都上保險,才能真正守住鄉親們的‘錢袋子’。”才讓深知這一點。“6月中旬,經村‘兩委’班子成員和村民代表反復討論,大家慎重思考后一致決定,由村委會統一出資,為村民的牦牛購買保險。”才讓介紹,截至目前,已為村域內2萬多頭牦牛購買了牲畜保險,實現全覆蓋。一旦發生非正常死亡,村民可獲得每頭牦牛2400元的保險賠償。
走訪入戶近三個小時,才讓并未收到牲畜傷亡的報告。“牧戶居住分散,山里信號又弱,這幾天我們村干部一直在入戶的路上。雖然辛苦,但心里踏實。”才讓抿嘴一笑,思緒不禁飄回到過往。
“90后”的才讓是土生土長的德合隆村人,2016年從西北民族大學畢業后,他懷揣建設家鄉的熱忱回到高原。彼時,德合隆村基礎設施薄弱,主要聚居點甚至沒有一盞路燈,夜晚出行極為不便。2021年,時任村黨支部副書記的才讓決心改變現狀。他和村“兩委”班子成員多次調研,撰寫材料向上級反映。努力終見成效,2022年年中,一排排明亮的節能路燈照亮了村子的夜晚。
“以前擔心視線不好,晚上總是窩在家里,現在有了路燈,吃完晚飯,大家會提著板凳出來嘮嘮家常,聊聊近況,這亮堂堂的感覺真的太好了。”70多歲的德合隆村村民里昂感慨道。
鄉村要振興,產業是關鍵。
作為純牧業村,德合隆村的傳統養殖模式技術水平落后,經濟效益差。為打破這一困局,2022年,才讓與村“兩委”班子成員創新“黨支部+合作社+牧戶”模式,建成3處600平方米標準化畜棚,目前牦牛存欄量200多頭,2024年實現收益9萬多元。
但才讓的目光并未止步于養殖業。2024年5月,他在瀏覽短視頻時偶然發現一款熱銷的牦牛骨雕掛件,靈感頓生:“村里牦牛骨資源豐富,何不以此為突破口發展村集體產業?”
說干就干,摸著石頭過河。2024年7月,經村“兩委”商議,從集體經濟中撥出資金購買設備原料,啟動試點。然而現實很快給他們潑了盆冷水:“工人不熟悉機器、缺乏雕刻經驗、產品樣式雜亂,不符合市場審美。”才讓回憶,起步遠比想象艱難。
為盡快打破困局,才讓先是組織雕刻工人前往四川省成都市的一家牛骨雕刻廠進行系統性培訓,后又將雕刻廠的幾位熟練工請到德合隆村,對有意愿參與牦牛骨雕刻的村民進行現場指導教學。經過一個多月的摸索與實踐,德合隆村的牦牛骨雕產業逐漸步入正軌。
2024年,德合隆村建立的牦牛骨雕“帳篷車間”,年加工牦牛骨1噸,帶動27戶牧民戶均年增收1.6萬元。初嘗甜頭,才讓計劃推動產業規范化、規;l展。今年初,他積極向上級申報到96萬多元的項目資金。
“瞧,我們新建的200多平方米的廠房已經完工,還新添了6臺設備,近期正在籌備成立牦牛骨雕公司,到時就能吸納更多村民加入,共同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才讓指著嶄新的廠房,臉上寫滿了自豪。
夕陽西下,給德合隆村的草原和新建的廠房鍍上一層溫暖的光暈。才讓合上那本寫滿民情與思考的日記本,目光堅定地望向遠方:“有了新廠房和新設備,下一步就是要引進更精細的管理,打造自己的品牌,把‘德合隆牦牛骨雕’的名聲打出去,讓產品走進更廣闊的市場,吸引更多鄉親在家門口就業增收。更重要的是……”他加重了語氣,眼中閃爍著希冀,“希望能有更多像當年的我一樣的大學生,看到家鄉的變化和潛力,愿意回來,和我們一起建設這片充滿希望的高原。”
。▉碓矗呵嗪H請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