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興?h,有一座特殊的“驛站”:它讓劍拔弩張的糾紛消弭于無形,讓手足無措的群眾找到依靠,更讓基層治理的觸角延伸至每一個角落。這里便是興海縣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一個被當地群眾親切稱為“矛盾終點站”“暖心服務站”“治理前哨站”的綜合平臺。如今,它正以規范化建設為筆,以創新實踐為墨,在青藏高原的腹地繪就一幅基層治理的生動畫卷。
走進綜治中心大廳,分流引導臺的工作人員正用漢藏雙語耐心詢問來訪群眾的訴求。“您是要調解糾紛,還是申請法律援助?這邊請,相應窗口就在前面。” 清晰的指引、公開的辦事流程公示欄、隨時可取的宣傳資料,讓初來乍到的群眾瞬間卸下焦慮。
這樣的便捷,源于綜治中心對資源的深度整合。它打破部門壁壘,將矛盾糾紛調解、訴訟服務、檢察服務、公共法律服務、信訪接待等7類功能窗口納入一體化建設,讓群眾告別“多頭跑、反復找”的困境。今年上半年,這里接待來訪事項869件、1738人次,調處矛盾糾紛224件,辦理法律援助24件,代寫文書121份——數據背后,是“只進一扇門,辦結所有事”的承諾落地生根。
“以前家里的草場邊界起了糾紛,跑了三個部門還沒說清,現在到這兒,很快就有人帶著去現場丈量,一周就解決了!”牧民扎西的感慨,道出了群眾對“一站式服務”的認可。從金融借款到婚姻家庭,從勞資爭議到草原獎補,無論多復雜的訴求,在這里都能找到對應的解決路徑。
高效服務的背后,是制度建設的堅實支撐。綜治中心墻上懸掛的15項規章制度格外醒目:《窗口派駐人員考核實施細則》明確獎懲,《窗口管理制度》規范服務標準,定人、定崗、定責、定事的機制讓每個崗位都有了“說明書”。

人民調解申請書錄入。
窗口接單后,綜治中心根據訴求類型快速派單至相關部門,全程跟蹤辦理進度。這種“窗口接單、中心派單、分流辦單、跟蹤評單”工作模式,全方位服務來訪群眾,像一條精密的鏈條,確保每件事都有回音、有著落。
針對牧區矛盾的特殊性,綜治中心還構建了“三級聯動+多元聯調+部門聯處”機制:村里調解不了的糾紛,申請鄉鎮介入;鄉鎮解決有難度的,提交至縣綜治中心,融合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等多種方式,形成“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協同、多元共治、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矛盾糾紛化解工作體系,為矛盾糾紛化解提供制度保障。草山地界、勞資、家事、金牌調解室等6個專業性調解功能室的設立,更讓“對癥下藥”有了具體載體。
“格智,這份草山糾紛的調解筆錄再核對一下表述,確保雙方都看明白。”人民調解員達保正在指導年輕的書記員格智。興?h綜治中心能在平安建設工作中發揮大作用,離不開它優秀的調解隊伍。它暢通民間調解力量參與渠道,在12名人民調解員基礎上,今年3月,通過“公益性崗位+工作補貼+獎勵補助”的模式,選聘4名書寫基礎好、懂漢藏雙語、熟悉各類法律法規的大學畢業生擔任專職書記員,為調解隊伍注入新鮮血液。
“這些年輕人不僅承擔案件錄入、材料整理等基礎工作,更在老調解員的帶領下參與糾紛調解。簡單糾紛當場調解,復雜案件啟動‘專家會診’,他們跟著學習如何平衡法理與情理。”興海縣綜治中心矛調工作負責人索南加說。
見多識廣,學到的本事多,如今的格智已經能鉆進草場獨立處理草山糾紛。
這支“老帶新”的隊伍,讓治理的“溫度”得以延續。7月初,群眾丁某某送來一面錦旗,上書“無私援助顯大愛 傾心為民辦實事”。原來,在援助律師李奉青的幫助下,丁某某通過綜治中心的調解,成功挽回離婚財產損失20余萬元。這樣的故事,在綜治中心幾乎每天都在上演。
興海縣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綜治中心主任張巍說,縣級綜治中心作為基層治理的核心樞紐,是化解矛盾糾紛的前沿陣地,也是服務群眾的關鍵窗口。

接待群眾來訪。潘玲 攝
“今年以來,我縣通過高位統籌資源力量、規范設置功能窗口、健全完善機制流程,綜治中心工作初步向規范化、法治化運行,矛盾風險在這里及時發現受理、及時研判處置,群眾訴求在這里有人接、有人辦。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將繼續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理念,在矛盾糾紛化解、精準服務群眾方面持續發力,推進更高水平平安興海建設、法治興海建設。”張巍表示。
從草原深處的草山地界糾紛,到城鎮社區的家庭矛盾,興海縣綜治中心用規范化的機制、多元化的服務、有溫度的團隊,將平安的種子播撒在群眾心間。它不僅是基層治理的“試驗田”,更成為民族團結的“黏合劑”,為平安興海、和諧青海的建設,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能。在這里,每一次調解都是一次民心的凝聚,每一項服務都是一次治理的精進,都在編織著草原深處的平安密碼,書寫著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的壯美詩篇。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