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7月18日,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德恒隆鄉最西端的卡力崗山風光秀美,沿著蜿蜒曲折的山路盤旋而上,一陣陣花香撲鼻而來,成片的油菜花田猶如金色海洋,將這座高山裝點得格外明媚,而十多年前,這里卻是無數鄉親想要逃離的“窮窩窩”。
種這些油菜的,是卡什代村的黨支部書記馬軍祥,今年35歲,是這里土生土長的一名大學生。2015年大學畢業后,馬軍祥一心想回到家鄉,他知道這座大山難以征服,但他不甘心。
他說:“一定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干出個樣來,讓更多的年輕人看看,卡力崗的山頭上也能刨出‘金疙瘩’!”
畢業后,馬軍祥先后在德恒隆中心學校、化隆縣公安局德恒隆派出所工作,2018年11月又在卡什代村擔任村級事務助理員,這些基層工作經歷讓他對卡什代村的了解日益加深。
脫貧攻堅戰役打響后,卡什代村搬遷至崗藍卡易地扶貧安置點,從山頂到山腰,鄉親們的生活質量、居住環境得到根本性扭轉。但同時,易地搬遷加上年輕人外出做拉面生意,村里多了很多撂荒地,馬軍祥看著心疼,于是跟親戚借了4萬元,買了一輛拖拉機,在133.33公頃撂荒地上,種起了青稞、小麥、油菜。
誰也沒想到,種地的第一年馬軍祥就從入賬的10萬元中拿出3萬元交給了村集體。馬軍祥說:“這些土地本來就是大家的,現在收獲了,每個人都應該有份,我也想激勵那些走出大山的人多為家鄉作貢獻。”
2020年底,作為一名致富帶頭人,馬軍祥競選為村里的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成了化隆縣唯一一名“90后”村黨支部書記。
“除了自豪,壓力更大。”任職后的馬軍祥幾乎每天都在問自己“怎么做才能不辜負大家對我的信任?”
他一邊想,一邊俯下身子干。先從村黨支部隊伍建設抓起,除了規范“三會一課”等制度,更是儲備了12名積極分子,發展了5名大學生入黨,為基層黨組織增添了活力,逐漸提升了凝聚力。
有了“領頭羊”,馬軍祥將工作的重心放在了發展村集體經濟上,怎樣讓搬遷后的村民忙起來、富起來,成了他的工作目標。

生態宜居的卡什代新村。受訪者供圖
有了目標就有了動力,馬軍祥率先在全鄉范圍內推行“黨支部領辦村集體經濟”,在卡什代村成立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利用村里廣闊的山區和良好的天然牧草發展養殖業。
在德恒隆鄉黨委、政府和幫扶單位的支持下,一座養殖場很快在村里落成,養殖場有了營業額,村集體經濟也終于破零。
隨后,馬軍祥及村“兩委”積極探索消費幫扶新模式,在東西部協作江蘇省無錫市的牽線搭橋下,在無錫市錫山區打造了一家化隆高原綠色家畜產品展銷店。如今,展銷店年營業額突破300萬元,盈利后,一次性為村集體經濟上交12萬元收益,并為村里的脫貧戶、監測戶提供10個公益性崗位,將他們的年收入提高到6000元。
看著村民臉上舒展的笑容,馬軍祥除了欣慰,有了更大的動力。

工作中的馬軍祥。牛玉嬌 攝
為進一步拓寬村民的增收渠道,馬軍祥鼓勵有拉面技能且有創業意愿的村民外出經商,并為他們解決啟動資金。
馬軍祥四處奔走,積極協助161戶村民辦理“拉面貸”,貸款金額達2000萬元,如今,卡什代村180多戶村民在全國380個市區開辦了拉面店,人均年收入突破1萬元。
助力村民致富的同時,馬軍祥也不忘搞綠化,他說只要努力,山上能長出“金葉子”,田里能結出“金果子”。在他的帶領下,卡什代村“三北”防護林項目造林面積達70.92公頃,黨員群眾義務植樹8000余株……
看著村子一天天變靚,村民生活一天天變好,馬軍祥曬得黝黑的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說:“站在卡什代新村,可以瞭望山腳下的黃河,10分鐘車程就能到達群科新區,大家的好日子一天勝過一天。”
在馬軍祥的個人工作總結中,有這樣一句話:“黨員干部沖在致富一線、創業一線,把致富和振興當成一場硬仗來打,才能為群眾增收蹚出路子。”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