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我是物業的水電維修工,周末想找個兼職,咱們驛站有沒有合適崗位?”不久前,32歲的馬占海推開西寧市城中區零工驛站的門,語氣中帶著幾分期待。作為一名普通物業維修工,他每月工資不高,婚后生活壓力不小。“聽說這里能找到零活,就想來試試,趁著周末掙點補貼。”
驛站工作人員何光銀熱情地接待了馬占海。在詳細了解他的專業技能和可工作時間后,很快從崗位庫中篩選出幾個匹配的兼職崗位。“您有水電、家具維修等經驗很受歡迎,其實可以在‘藍師傅社區便民服務平臺’注冊為維修師傅,到時候您線上就能接單。”工作人員一邊說一邊拿出手機,現場就幫馬占海注冊信息。
“零工驛站真是幫了大忙!”馬占海笑著說:“現在我晚上和周末都能接單,每個月能接60多個訂單,收入增加了不少。”通過驛站的精準對接,他不僅提升了收入,專業技能也得到了更多人的認可。這個溫馨的驛站,正成為越來越多像馬占海這樣的靈活就業人員依靠的“娘家”。
這個占地不大的零工驛站,已成為城中區靈活就業人員的“暖心窩”和“加油站”。近年來,青海省將穩就業保就業作為重中之重,力推零工市場的規范化發展,為靈活就業群體提供一個集信息匹配、政策咨詢、技能培訓于一體的綜合性服務平臺。
截至目前,全省建成具有一定規模且運行穩定的零工市場35家,其中政府及第三方運營的29家,占比82%,月均求職人數超過4萬人次,年勞務收入達1.5億元。
作為“藍師傅”的一員,50多歲的管建中,在家中熟練地點開手機上的平臺,瀏覽可接的訂單。他從水電工崗位退休得早,為了增加收入,時常在社區的左鄰右舍間接些零活。
“過去蹲大街‘趴活’,風吹日曬不說,還經常好幾天找不到活干,F在好了,驛站平臺提供這么多訂單,手機刷一刷,就能接到活!”管建中笑著說,現在他每月訂單接得多,掙得也就越多。
“今年,為了擴大服務面,在人流密集、零工需求旺盛的長江路社區和東大街社區建成2個‘零工小站’,配置‘零工小站智慧就業自助求職機’,有效拓寬就業渠道,提升就業服務質量。”西寧市城中區就業服務局工作人員張福萍介紹說。
除了線上平臺的構建,線下服務也在持續延伸。張福萍補充說,驛站的兩名工作人員每周定期下沉社區,主動走訪摸排,一邊挖掘各類零工崗位,一邊收集群眾的就業需求。同時,他們還開展就業政策宣講、提供用工指導,甚至組織像磨刀這樣的便民服務活動,真正把崗位和信息送到居民身邊,讓零工服務更加貼心、更具溫度。
依托“線上信息平臺+線下便民服務+精準供需對接”三位一體的服務模式,城中區逐步構建起覆蓋全域、服務全程、要素齊備的零工就業支持網絡,進一步延伸了“15分鐘就業服務圈”的輻射范圍,促進就業服務更加便捷高效。
“今年國慶后,城中區數智化‘零工驛站’就要正式運行!”張福萍告訴記者,這一全新平臺通過數字化手段整合用工方和零工人員需求,可實現崗位精準匹配等“一站式”服務功能,進一步推動靈活就業服務從“線下散亂”向“線上精準”轉變。智慧化零工驛站不僅提升了就業服務效率,更通過技術賦能,為零工群體構建起更加規范、有保障的就業環境。
“零工驛站”的“升級”,正是青海省近年來持續推進智慧就業服務的具體體現。青海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充分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云服務等智能手段,深入城市社區,打造零工群體看得懂、用得上,從“馬路攬活”到“指尖接單”的智慧化“零工驛站”,打通就業服務“最后一公里”。
與此同時,省人社廳多渠道歸集、更新零工崗位信息,統一發布至“零工驛站”招聘網站,定期開展“直播帶崗+推崗”,為轄區內靈活就業者和用工單位提供招工候工、信息推介、崗位匹配、政策咨詢、權益保障等公共就業服務。
如今,在青海的街頭巷尾,“找零活不再靠馬路,指尖一點訂單來。”已成為越來越多靈活就業者的真實寫照。“零工驛站”不僅僅是一個找活的平臺,更成為傳遞城市溫度、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紐帶,讓每一份努力都被看見、每一份技能都獲得尊重,真正實現了“小驛站”托起“大民生”的暖心承諾。
。▉碓矗呵嗪H請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