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為了加強對共青團員的政治鍛造,加強對廣大青年的政治引領,主題教育開展以來,共青團西寧市城中區委員會高站位謀劃、高效能推進、高標準把關、高質量落實,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嚴格落實“更加注重分類指導”要求,按照黨建帶團建、黨團同步抓的思路,有力有序抓好團員和青年主題教育。
“流動團校”凝聚新興領域青年“新”力量
共青團西寧市城中區委員會依托全市首個“流動團校”,組建“流動輔導員”隊伍,采取“流動團校+菜單、點單、外送+全區各領域團員青年”的“1+3+N”模式,抓好青年團員學習教育。
據了解,作為城中區教育培訓團員青年的新型陣地,“流動團校”由15名宣傳教育骨干、村(社區)書記、“兩新”組織年輕企業家、從事黨建工作的年輕骨干等組成“流動團校輔導員”,一年簽訂一次聘書,用青年易于接受的語言和方式深入淺出、旁征博引闡述黨的理論,用“青言青語”拉近團員青年的距離,結合實際情況與青年們現場交流、答疑解惑。
“青年會客廳”成為青年進階成長新地標
2023年,城中區團委在青海非遺生活館及大新街夜市黨支部成立首批“青年會客廳”2處,著力打造青年進階成長的新地標和棲息地。
為了引導廣大團員青年將主題教育的學習成效轉化為引領青年投身文教體育的不竭動力,一場場的活動中,各縣區團委書記及團員青年不僅能在“青年會客廳”交流參觀心得,而且還可以分享各縣區特色傳統文化及文創產品。
團員青年們紛紛表示:“青年會客廳是志同道合者的相互奔赴,不同文化間的相互交融。共青團西寧市城中區委員會為我們搭建了一個聚集場地,在這里交流學習,凝聚起了團員和青年思想向心力,推動了團員和青年主題教育扎實有序開展。”
“青馬工程”專項培訓凝心鑄魂強根基
提高政治站位、堅定理想信念;增強履職本領,強化了政治意識;提升理論水平,激發工作熱情,拓寬工作思路,為推進各項重點工作提供有力的隊伍保障……自主題教育開展以來,為了加強基層團組織干部隊伍建設,提高全區基層團干部的政治、業務素質和實際工作能力,2023年11月13日,共青團西寧市城中區委員會、區少工委召開2023年西寧市少先隊“青馬工程”政治素養和能力提升專題學習培訓班精神專題學習會。參加專題學習會的學員紛紛表示,心中有信仰,行動有力量,在新時代,要經受新考驗,交出新答卷,不忘初心永遠跟黨走,勇于擔當時代重任。
“社會大課堂”開啟“校地合作”新模式
自主題教育開展以來,共青團西寧市城中區委員會聚焦“地方基層治理缺人手、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缺場景”的突出問題,結合實際工作積極探索“校地聯動”共青團參與社會治理新路徑,組織轄區內在校大學生走進基層社區、增強時代責任,為社區及城市發展注入青春動能。
探索多元化的育人渠道,搭建“校地合作”模式。近日,共青團西寧市城中區委員會與青海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團委簽訂了《青海省地區與高校團組織大學生社區實踐計劃框架協議》,圍繞“基層治理、生態保護、文化傳承、科技推廣、就業創業、衛生醫療”六個方面46項具體內容明確了《城中區大學生參與社區實踐需求清單》,協同構建“課內與課外相結合、校內與校外相結合、專業實踐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實踐育人體系,以社會實踐助推“共青團+”社區治理新模式。學生團員就近就便向城鄉街道(鄉鎮)、社區(村)、“青年之家”報到,采取校地共建、支部結對、團員報到、骨干兼職等方式,參與城鄉社區志愿服務等實踐活動;寒暑假期間以“三下鄉”“返家鄉”“揚帆計劃”“青春設計師”等社會實踐活動為依托,組織學生參加志愿服務、基層治理、實地調研、兼職鍛煉等社會實踐。
“西寧市青少年關護接力站”為愛接力
如何將熱心于青少年工作的“專業力量”吸納到青少年健康成長社會“關護團”之中?如何圍繞未成年人保護、權益維護、法律援助、心理健康輔導、幫扶救助等方面為重點青少年提供全方位服務?
自主題教育開展以來,共青團西寧市城中區委員會積極利用“西寧市青少年關護接力站”城中站建立的契機,為中區五類重點青少年開展權益維護需求與服務。共開展幫扶幫教22次,讓五類重點青少年群體實實在在感受到來自社會的濃濃關愛。
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共青團西寧市城中區委員會將充分利用“西寧市青少年關護接力站”城中站為轄區困境青少年帶去實質性、有內容的服務,實現將青海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更好融入未成年人保護和家庭教育服務中,形成具有青海地方特色、易于理解、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工作實踐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