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環湖360公里,這方偌大的湛藍水域,是中國最大的內陸咸水湖青海湖,如一顆鑲嵌在高原大地上的藍寶石璀璨而耀眼。
萬千生靈繁衍生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碧波蕩漾的青海湖是世界高原內陸湖泊濕地的典型代表,是維系青藏高原生態安全的重要水體,是阻止西部荒漠化向東蔓延的天然屏障,形成了高原獨有的“草-河-湖-魚-鳥-獸”共生生態系統。
風光之旖旎、生態之重要,讓青海湖迎來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機遇。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革新理念、先立后破,創建任務已全面完成并進入成效評估階段。以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為載體,為持續打造生態文明高地蓄能,一切努力皆被寫進年輪。
而今再瞰,在一系列創新探索中,保護與發展、生態與民生相得益彰,當生態稟賦釋放無限動能,在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與綠色高質量發展的辯證統一中,綠水青山的“顏值”和金山銀山的“價值”持續溢出,青海湖國家公園必將成為青海的又一張亮麗“名片”。

創新讓管理體制機制不斷優化
從啟動全國第一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到成為全國國家公園最多的省份,從在全國率先建設國家公園示范省到中國首批設立國家公園省份之一,當國家公園成為青海的響亮生態“招牌”時,離不開體制機制方面的創新與突破,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也不例外。
從2022年4月拉開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序幕以來,到目前已超前完成8個方面55項國家公園創建任務,形成65項成果,并進入成效評估階段。
6月下旬正是水鳥繁育的重要監測節點,青海湖畔的黑馬河保護站內,負責人李鑫舉著望遠鏡向著三塊石的方向望去,并記錄下巡護情況。他說,保護站除了要履行巡護巡查職責,還承擔聯結社區和自然科普宣教功能。“通過巡護能夠摸清保護現狀,及時發現變化情況,通過經驗和數據的不斷積累,為國家公園創建和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區創建提供重要支撐。”李鑫表示。
實施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期間管理體制改革,把理順管理體制機制作為提升青海湖流域治理能力和創建國家公園的“牛鼻子”,著力構建省州縣鄉上下聯動、橫向貫通、協同發展、高效有序的管理運行體制機制,增強保護與發展的系統性、協同性、整體性和有效性。
目前,青海湖國家公園“管理局—管理分局—保護站”管理體系初步建立,建成了江西溝、黑馬河、泉灣、小泊湖、哈爾蓋和沙島6個保護站。保護站猶如一座座“瞭望塔”,充分發揮生態保護的“前哨”作用,在自上而下垂直推動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成立保護站從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的層面來說是管理體制的改革,但聚焦微觀是永葆青海湖碧波蕩漾的具體行動。泉灣保護站管護區域主要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石乃亥鎮,這里有靠著大天鵝、黑頸鶴一次次“出圈”的泉灣濕地,也是管護員重點巡護區域之一。
在泉灣保護站站長余曉巍的介紹中得知,泉灣保護站的工作人員除了日常巡護巡查,還把社區共管、環保宣教作為工作重點,廣泛宣傳國家公園和生態保護理念,目前吸納了多名志愿生態管護員。
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過程中,實施了雙重管理、交叉任職、新型綜合執法等體制機制改革。將原有市場監管職能和旅游運營職能剝離,成立綜合行政執法協調督導局,全面履行環湖地區綜合行政執法工作。而且,通過實施保護站與所在鄉鎮一體化管理運行機制,形成“網格員日常發現、鄉鎮吹哨、執法隊報到”的行政執法協作機制,進一步提升了青海湖流域綜合治理水平。

保護讓共生生態鏈趨于平衡
最具影響力和代表性的“草—河—湖—魚—鳥—獸”共生生態系統,且流域內動植物資源高度聚集,普氏原羚、黑頸鶴等珍稀瀕危物種集中分布……完整原真的生態系統,豐富多樣的生物物種,集自然美、生態美、人文美于一體的景觀極具獨特性和代表性,為青海湖創建國家公園創造了有利條件。
濕地類型國家公園,是青海湖持續創建國家公園的“關鍵詞”。矢志高位推動,開展了總體規劃修編和生態環境保護、功能區劃及空間管控、基礎設施建設、生態旅游、水生態保護等5個專項規劃編制工作。同時,加強頂層設計和科學研究,科學提出建設“國際湖泊濕地型國家公園建設樣板區、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示范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典范區”的發展目標。
用正確的思路找到發展的出路,加強頂層設計和科學研究,堅持“多規合一”,銜接各級各類空間規劃,目前提出“一心四區,一環多點”建設布局,即以青海湖湖體為核心,規劃天峻、共和、剛察、海晏四個管理片區;以環湖公路為基礎,在國家公園內外布局生態管護、生態體驗、自然教育、綜合保障等站點。
而且作為國家公園創建的實質性跨越,在充分考慮地方發展訴求,反復征求環湖州、縣、鄉(鎮)、村社及國有農牧場對專項規劃、范圍分區的意見建議基礎上,科學劃定擬建青海湖國家公園范圍。創新提出“流域監測帶”,在國家公園外圍構建約1.9萬平方公里“緩沖空間”,有效隔離和減緩外圍區域對國家公園生態環境影響。
與此同時,積極探索建立“四固定、三統一”生物多樣性監測規范,啟動建設青海湖國家公園“天空地”一體化生態監測系統,實現重點生態保護對象和重點區域監測全覆蓋。
創建國家公園,內外雙向實現“改”與“革”。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已與環湖州縣、省法院、省檢察院、省公安廳及相關省直部門建立起協調協作機制。建立各管理分局與縣、鄉之間的融合機制,探索行刑一體和生態公益訴訟銜接綜合行政執法改革,持續提升流域內綜合治理水平。
堅決扛牢保護青海湖生態的政治責任,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統籌推動國家公園創建和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建設。正如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科技合作宣教處處長陳德輝表示,加強青海湖生態系統一體化保護和綜合治理,積極探索生態價值轉化路徑,從共保共護中探索共治,從多方共建中凝聚共識,共同推動青海湖流域共建共治共享發展新格局。

共建讓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其中
環湖群眾的生產生活長期依賴于青海湖獨有的自然資源,也因此形成了尊重自然、生態友好的生產生活方式。和三江源、祁連山國家公園一樣,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中依舊突出人的主體,通過各項體制機制的創新突破,實現共建共治共享。
來自海南藏族自治州黑馬河鎮文巴村的斗格才讓和萬瑪措,是黑馬河保護站的夫妻管護員,負責的巡護區域內有13條河流,也有馬鹿、藏狐等野生動物,黑馬河敖包觀景點也在他們的巡護范圍內。
黑馬河敖包觀景點每天的客流量較大,也因此成為了斗格才讓夫妻的重點巡護區域。一天,巡護途中,斗格才讓突然放慢了腳步、壓低了聲音,原來是發現了一群斑頭雁在湖邊“散步”,他詳細地記錄到了巡護日志里。
隨著青海湖國家公園的創建,斗格才讓成為了生態管護員。作為重要的基層力量,生態管護員在生態保護的最末端,發揮著“前哨”作用。如今,越來越多的牧民群眾從曾經的生態利用者成為生態保護的受益者、宣傳員,每月都有穩定的工資收入。
來自石乃亥鎮鐵卜加村的多杰措毛,大學畢業后回到家鄉,在一個機緣巧合下成為泉灣保護站的生態管護員。采訪時,多杰措毛回憶起今年跟著當地環保人士給黑頸鶴筑巢修巢的情景。在她看來,一年管護工作中這是她第一次實際參與保護。
多杰措毛是泉灣保護站唯一的一名女性生態管護員,也是基層管護隊伍中的年輕力量。當越來越多的年輕力量參與到生態保護中來,值得驕傲也值得推崇。
如今,周邊群眾成為保護生態的實踐者、宣傳者,義務生態管護員的隊伍不斷壯大。分別來自石乃亥鎮尕日拉村和魯色村的宮寶扎西和加華,都是90后,懷揣保護好青海湖生態環境的愿望,如今都成為了泉灣保護站的義務生態管護員,不索回報但躬身參與保護,會時常監測記錄到一些野生動物活動情況。
在青海湖畔,義務生態管護員有很多,大家的共同愿望就是把生態資源保護好。“參與保護帶動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其中,間接擴充生態管護力量的同時,也擴大了管護范圍,發揮了很大作用。”余曉巍說。
向著生態友好、綠色發展、文明和諧、人民幸福的國家公園前進,圍繞獨特的生態系統和自然景觀,將生態優先理念貫穿發展始末,碧波蕩漾的青海湖必將成為生態友好新青海建設歷程中又一張亮麗“名片”。


【手記】以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
碧波蕩漾的青海湖是我國最大的內陸咸水湖,是維系青藏高原生態安全的重要水體,被譽為我國西北部的“氣候調節器”“空氣加濕器”和青藏高原物種基因庫。
生態地位舉足輕重,青海以創建青海湖國家公園和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區為抓手,持續加大保護、修復和治理力度,生態環境持續向好。創建青海湖國家公園,以實現國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傳承為目標,在制度、體制、機制和一系列工作的創新完善中,在可持續發展之路的優化拓展中,青海湖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實現更嚴格保護。
目前,已超前完成8個方面55項國家公園創建任務,形成65項成果,進入成效評估階段。生態是寶貴的資源和財富,尤其在青海湖,形成了高原特有的“草—河—湖—魚—鳥—獸”共生生態系統,其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原真性和多樣性牽動著整個流域生態,極具國家代表性。
當生態的內涵和外延延伸拓展,它的資源優勢和發展潛力更加凸顯,不僅要保護好生態環境,且生態還連著高質量發展和民生福祉改善,創建國家公園、永葆青海湖碧波蕩漾,也將面臨許多需要攻克的難點。
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機遇與挑戰并存,實現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就要找到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平衡點,解決好當前面臨的兩難甚至多難問題。應毫不動搖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以敬畏之心做到生態保護無上限、旅游發展有下限,小道理服從大道理。用正確的思路找到發展的出路,加強頂層設計和科學研究,注重規劃先行和統籌謀劃,牢記國家公園設立的初心使命,堅持“多規合一”、堅持負面清單管理、堅持細節決定成敗、堅持統籌考慮規劃的編制與落地,不斷提高規劃的實效性、可操作性和執行約束力。
還應樹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把環湖地區發展、民生改善同國家公園創建工作緊密關聯、統籌推進,積極探索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相融相生新路徑,進一步完善聯農帶農機制,加快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引導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在生態、生產、生活的“三生”共贏中,實現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作者:宋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