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我們用手里的針和線繡我們的民俗文化,繡我們老百姓日新月異的幸福生活。”63歲的青海刺繡傳承人李生蘭指著一雙縫有紅石榴的鞋墊說。
在城東區東關大街街道慈幼社區“紅石榴”展廳里,一幅幅圖片、一件件物品、一個個故事,形象地展示了轄區各族群眾在“石榴籽家園”建設中的點點滴滴。
近年來,慈幼社區以黨建為引領,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針對轄區多民族聚集、老年人口較多的特點,通過“治理和融融、服務暖融融、生活樂融融、鄰里笑融融和創業興融融”民族共融“五部曲”,將社區打造成為深受各族居民群眾喜愛的團結之家、溫暖之家、奮斗之家。
“以前沒想過花卷還可以這樣賣,能成為增收的‘香餑餑’,心里特別開心。”東關阿娘玫瑰花卷帶頭人張有菊不禁贊嘆道。
作為城東區第一批市級“石榴籽家園”,慈幼社區整合轄區資源,打造創新創業新窗口,深入挖掘少數民族女能人、致富能手,打造“東關阿娘”美食品牌,依托成立“城東區味益卓食品店”,建立4個工坊,實行坊主、坊員“4+N”運行機制,號召轄區各民族困難家庭婦女制作“東關阿娘玫瑰花卷”,為困難家庭增加收入。同時,組織“東關阿娘”團隊前往南京參加美食展、省市地方特色食品展示活動,依據地域文化特色推陳出新,陸續開發山珍湯、饅頭、馓子、花花等產品,讓轄區各族婦女用好手藝贏得生活自信,拓寬困難群眾就業、創業的新路子,提升轄區居民群眾生活水平。
今年86歲的李富憲是慈幼社區的“熱心人”,每天活躍在轄區的大街小巷,服務居民、調解矛盾、維護治安,被大家親切地稱為熱心李師傅!58歲的“和事佬”馬忠財,院里各民族鄰居們有個煩心事揪心事,只要力所能及,他都會幫忙。
幾年前,慈幼社區推行落實“紅管家”聯防責任制,以網格化管理為基礎,以樓棟為單位,就近集中選定100戶群眾為一個網格單元,推選來自各民族的26名責任心強、熱心服務群眾的黨員和優秀志愿者擔任“紅管家”,將轄區各族群眾串起來,進一步提升服務水平。社區還開通了“琪琪聽您說”“幫幫團調解室”“婦女議事會”等協商議事、矛盾調解平臺,不斷提升社區為轄區各族群眾的服務能力,推動形成“社區一聲哨、居民全響應”的治理格局,同心齊力破解疑難問題,讓轄區各族群眾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和睦共進。
作為一個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社區,怎樣更好地滿足各族群眾的需求,高效地提供服務是社區工作的關鍵。“我們立足實際,堅持以服務各族群眾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著眼于各族群眾的多元需求,組建了‘石榴籽志愿服務隊’,開展義務勞動、環境清潔、治安巡邏等志愿服務,營造互為鄰里、相交相融的良好氛圍。”慈幼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陳鳳蓮說,“我們還為轄區各族群眾提供政策解讀、創業就業、民生保障、困難幫扶、文體娛樂等便民服務,有效提升社區各族群眾幸福生活指數,不斷促進轄區各族群眾交流交往交融。”
慈幼社區始終堅持把服務好轄區各族群眾作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的根本目標,結合“黨員入格 一網兜底”服務機制,扎實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和“雙進雙聯四服務”活動,今年以來,解決民生實事23件。推行“遇‘四’說事”議事協商機制,推動社區“立體網格 微網實格”治理走深做實,與群眾協商、討論、解決居民急難愁盼問題。以“鄰里文化”為紐帶,以“黨建同心圓,服務零距離”為主題,舉辦了“健康義診、和諧鄰里”“愛心義剪傳真情 關愛老人暖人心”“筑巢暖‘新’‘新’心向融”等各種志愿活動30余場,構建了立體網格服務圈。
(來源:西寧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