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七月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雨季讓城市涼爽了許多,卻讓德令哈市河東街道紅光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劉四軍有點兒發愁。
“這眼看著第三屆紅光村鄉村旅游嘉年華還不到一個月就要舉辦了,可這雨老是下個不停啊!”村委會辦公室里,劉四軍來回踱步,神情略顯焦灼:“往年請花兒樂隊唱三天,游客倒是來了,可年輕人總覺得差點意思。今年,我們得想個法子,吸引更多的人來啊!”
這話要是放在十年前,劉四軍想都不敢想。2015年,通過換屆選舉新一屆村“兩委”班子成員時,紅光村還是個典型的城中村——336戶村民主要依靠外出務工生活,耕地撂荒大半,村集體賬戶上“趴著”的14.7萬元,連修條硬化路都捉襟見肘。
“敢想,更敢干!”新班子直面沉疴,直接清退20年“超期合同”,讓資產回歸市場價值;挨家挨戶動員參會,把組織活力重新點燃;還相繼成立裕鑫農牧開發有限公司、四海商貿有限公司、紅光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在市場浪潮中蹚出產業新路!
2019年春天,劉四軍帶著村“兩委”班子幾乎踏遍了光明小區周邊撂荒的老宅基地。蹲在一處雜草叢生的土墻根下,劉四軍突然靈光一現:“我們村離市區就一兩公里,要是修條彩虹步道,種滿花卉,不比城里公園差!”
這個提議在黨員大會上炸了鍋。有人嘀咕:“種花能當飯吃?”黨支部連開三晚“板凳會”,黨員挨家挨戶分析利弊,單純搞環境衛生維護費時費力,但若是發展田園綜合體,不僅能改善生態,更能為村里培育產業。
最終,黨支部集思廣益,確定了“留老村、建新村”的思路,依托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利用現有閑置土地發展田園綜合體。經過前期各項準備,2020年7月,河東街道辦事處紅光村田園綜合體開業。
開業那天,紅光村田園綜合體里圍滿了人,里三層外三層。“沒有一個厲害的黨支部在前面領著干、帶著闖,這一切都不可能實現。”黨員竇宗元語氣篤定。他腳下這片地,兩年前還是堆滿建筑垃圾的荒灘,現在卻是吸引上萬市民和游客觀光的“網紅打卡地”。
“四軍書記說得對,跟著黨支部干有奔頭!”竇宗元指著彩虹步道旁的13.33公頃地,眼里泛著光。前年他放棄了跑運輸的營生,承包下這片地種土豆、豌豆、大豆等作物。春種時村集體協調來播種機,秋收時黨支部聯系超市上門收購。竇宗元說:“每年和合伙人一起種地,總收入能有30萬元,比跑運輸還穩當。”
近年來,紅光村立足村情實際,以黨建引領產業發展為基礎,推動多種經營模式發展田園綜合體、酒店民宿、倉儲物流等,實現了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扎實推進村集體經濟持續壯大。僅去年一年,紅光村集體經濟收益230萬元,近三年累計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572萬元,截至目前,村集體資產規模已突破2000余萬元。
更讓村民驚喜的是“意外之財”,田園綜合體還帶動鄉村旅游產業加速發展。村民孫生超承包了村里6個新建的蒙古包,從去年8月份開業到現在生意非常紅火。“給村里交6萬元承包費,值!”孫生超抹著額頭笑著道:“書記說這叫‘反哺’,咱不懂大道理,就知道跟著干錯不了。”
黨支部,不光是帶動產業發展的“領頭羊”,更是村民的主心骨。
在紅光村,黨支部不是掛在墻上的牌子,而是村民隨叫隨到的“家里人”。今年2月寒潮來襲,光明小區兩棟樓突然停電。村“兩委”連夜召集黨員開會:“電網老化是歷史遺留問題,可不能讓老百姓凍著!”村集體墊資3萬元改造線路,黨員輪流在工地盯了七天,硬是在春節前通了電。
這樣的“應急預案”在紅光村有一摞:45歲以上村民的醫療保險集體代繳,考上大學的孩子每人領1000元助學金,繳納農田灌溉水費……村會計算過筆賬:去年村集體230萬元收入里,光村民分紅和民生支出就占去很大一部分。
如今的紅光村,早已不是那個靠土地流轉費過日子的城中村。從土地流轉的陣痛到三產融合的歡歌,從集體經濟的“破零”到資產的千萬累積,紅光村的振興密碼,就鐫刻在那面始終飄揚在攻堅克難最前沿的黨旗之上。
。▉碓矗呵嗪H請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