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現在我們的東達村叫‘攢勁’東達!”7月4日,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金灘鄉東達村黨支部書記牛生有話語間滿是自豪。
地處青海湖東緣的東達村,曾因高寒干燥、土地貧瘠陷入“東達東達,不是霜凍就是雹打”的困境。而如今,這里早已換了模樣。走進東達村,只見村道蜿蜒,將油菜花田與青稞田勾勒出分明的輪廓,村舍點綴其間。從昔日貧困村到如今的“攢勁村”,村民腰包鼓了、村莊環境美了、集體經濟強了,這一切的轉變,要從2014年說起。
2014年,土生土長的東達人、時任村委組織委員的牛生有當選村黨支部書記。“東達不當貧困村,一定要富起來!”帶著這份決心,他扛起了帶領鄉親脫貧致富的重擔。
鄉村要發展,產業是關鍵。
作為半農半牧村,東達村傳統養殖模式效益低、環境差。2015年,海晏縣開展環境衛生整治,東達村因院舍牛羊糞便遍地被列為重點整治對象。站在山東援建的5個羊棚前,牛生有找到了突破口:“集中養殖既能改善環境,又能促進增收!”
可村民犯了嘀咕:“我家羊壯,混養了咋算賬?”牛生有帶著黨員率先行動,一邊挨家挨戶做工作,一邊搞試點。他和村干部把自家100多只羊趕進羊棚。為打開銷路,他跑遍青海湖周邊屠宰場,在不懈努力下談成每公斤高于市場價4角的收購協議,還建了6個牛羊交易微信群實時推送市場信息。年底一算,試點戶平均增收1500元。“黨員帶頭干的事,錯不了!”村民紛紛加入進來。
2019年,借助山東援建項目和鄉村振興政策支持,東達村建成20幢1200平方米的羊棚、5幢600平方米的羊棚、10幢160平方米的羊棚,規模化養殖場正式成型。全村64戶規模散養戶集中入駐,年存欄量達6萬只,集體經濟年純收益18.8萬元,養殖總產值突破1億元、純利潤達1200萬元。合作社還統一為養殖戶購買牲畜保險,為收益上了“雙保險”。
養殖業步入正軌后,東達村又將目光投向土地資源。但2010年前后,東達村曾嘗試土地流轉,因效益不佳、流轉方跑路,村民對土地托管、流轉心存顧慮。
“這次我們一定行!”村黨支部吸取教訓,推行耕地集約化管理,采取統一耕種、經營、管理的模式,力爭實現“村集體有收入、群眾得實惠”的雙贏。截至2020年,村集體集約耕地268公頃,其中種植青稞油菜213.33公頃、青飼料53.33公頃。“我去年分到了將近15000元呢!”村民靳廣榮喜上眉梢。土地托管不僅讓村民收入大增,更讓大家有了發展其他產業的時間,實現了個人與集體的共贏。
支部強不強,關鍵看支書;村莊富不富,關鍵看支部。
為增強黨支部凝聚力和戰斗力,東達村推行黨建積分制評議榜,將黨員表現與獎懲掛鉤,激發黨員的榮譽感與責任感,大家主動投身村莊建設。如今,村黨支部已成為帶領全村發展的堅強戰斗堡壘,2016年、2021年兩次獲評青海省先進基層黨組織。
如今的東達村,在村黨支部引領下,以黨建促產業、人才、生態、文化振興,“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成效顯著,牛羊養殖、土地托管等產業蒸蒸日上。
“未來,我們要沿著黨指引的方向,持續建設生態好、治安穩、產業優、文明興的新東達,讓村民有干頭、有盼頭、有奔頭、有甜頭。”牛生有望著遠處盛開的油菜花,信心滿滿,“相信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東達村的明天會更‘攢勁’,村民生活將如油菜花般‘金燦燦’!”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