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記者 陳郁 報道)“洋芋花開賽牡丹,幸福的日子過得舒坦。”每年七八月份,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蔡家堡鄉的萬畝馬鈴薯田里,淡紫色的洋芋花連片綻放,宛如鋪展在青山間的“牡丹”花海。這片曾因貧瘠而讓年輕人渴望逃離的土地,如今以馬鈴薯為筆,在鄉土間勾勒出一條集種植、儲運、加工、消費于一體的金色產業鏈,書寫著鄉村振興的鮮活答卷。

“種洋芋,選對種子就贏了一半。”種植大戶蔡相旭蹲在田埂上,手里捧著沉甸甸的“青薯9號”種薯,表皮的芽眼飽滿圓潤。2025年,蔡家堡鄉投放的優質脫毒種薯中,主要靠財政補貼,農戶只需承擔少量費用,從源頭上破解了“好種難尋”的困境。
這位曾一心想“走出大山”的年輕人,如今成了守護土地的“新農人”。“剛開始種洋芋,畝產不足兩千斤,遇上天災更是血本無歸。”蔡相旭坦言,是鄉黨委政府請來的農業技術員,帶著他們測土配方、學習拌藥覆膜技術,才讓洋芋產量逐年攀升。如今,他牽頭的種植合作社帶動周邊30多戶農戶,連片種植的“下寨65”等品種,畝產穩定在4000斤以上。
田壟間,村民們施肥、開溝、放種、覆土、覆膜的身影來回穿梭,“一翻一蓋一覆”的標準化種植流程里,藏著祖輩傳下來的農耕智慧,更融入了現代農業的科學密碼。2025年,蔡家堡鄉馬鈴薯種植面積達15000畝,一顆顆滾動的“土疙瘩”,正變成群眾口袋里的“金疙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