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一種情誼,從江南水鄉的逶迤中蔓延,丈量2000多公里的山河經緯,擋不住兩地攜手共進的決心與信心;
一種精神,在雪域高原的嬗變中延續,鐫刻15年的“組團式”幫扶,唱不盡“蘇青一家親”的深情與厚誼。
江河同源,山海同心,自“組團式”支援幫扶工作開展以來,“牽手”十五載,江蘇省對口援建立足“青海所需 江蘇所能”,不斷創新工作舉措,投入35.8億元支援協作資金,實施973個項目,建設“五大”產業集群;引入70余家企業,到位投資108.4億元;實施“百千萬人才培養計劃”,選派786人次技術骨干;幫助銷售12.3億元農產品,解決就業1.35萬人次……冠以“江蘇”字樣的不僅僅是惠及民生、關乎長遠的項目,不單單是涵蓋產業發展、鄉村振興、生態保護等方面的計劃,更是凝聚江蘇人民心血、由量變到質變的情感反應。


扎根——共筑情感“雙向奔赴”
6月17日晚,援青題材電影《靠近我看見你》在江蘇省南京市荔枝大劇院舉行首場觀影活動。
當銀幕里央金老阿媽顫抖著喊出“沈醫生,我看見……”劇場內淚霧朦朧,情感也在這一刻轟然綻放。影片以江蘇援青“愛心光明行”公益行動為原型,講述了主人公沈子青醫生從江海平原到青藏高原的跨越,銀幕上的幀幀溫暖畫面,正是援青精神的具象注腳。
從2010年黨中央做出對口支援青海的重大戰略部署開始,一批批援青干部從江蘇各地奔赴而來,履行使命;一雙雙援助之手,將中央暖融融的關懷,熱騰騰的情意傾注于高原,匯集成最溫暖的力量。
跨越千里,山海情深。隨著第五批援青干部克服高原缺氧、條件艱苦等諸多困難,把海南作為第二故鄉,在雪域高原深深地扎根,他們帶來的不只是物質上的雪中送炭,更激起精神上的齊振和情感上的共鳴,支援方的無私支援和廣大援青干部的傾力奉獻,將江蘇援青干部扎根高原、無私奉獻的精神,凝練成動人的藝術篇章。
醫生、教師、科技工作者……來自不同行業、不同地域的人,為了同一個號召,同一個愿望,一路向西,只為這最溫暖的力量傳遞。
從特色農牧業到科學養殖業,從文旅融合發展到產業“四地”建設,哪里有優勢產業,哪里就有江蘇援建的傾力幫扶。一批批援青干部秉持“海南所需 江蘇所能”的信念,在高原與江南間矗立不朽的精神豐碑。


拔節——打造發展“強勁引擎”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地廣人稀,教育資源分布不均曾是農牧民的“心頭難”。
為此,江蘇援建團隊以“優質教育資源下沉”為核心,創新“組團式”幫扶模式,讓江蘇名校的“教育基因”在高原生根發芽。
教育人才“組團式”援青工作,合力開創了海南州教育支援工作“多級互動、廣泛參與、擴圍提質、升級加力”的新局面,海南州高中幫扶團隊創新打造的2024屆“珍珠班”高考一本上線率達100%,均分高出一本線117分。
“組團式”支援的海南州高級中學、海南州職業技術學校,嚴格落實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落實“團隊帶團隊、專家帶骨干、師傅帶徒弟”要求,按1:3的比例與所在學校教師建立結對關系,充分發揮援青教師的“種子”作用,進行同步課堂、同步教研等活動,帶動海南受援學校教育教學工作上水平上臺階。
江蘇省武進高級中學副校長徐紅芬和丈夫郝干偉一同踏上3年援青支教的征程。自徐紅芬擔任海南州高級中學校長后,她從學校制度建設、辦學特色、學生成績等方面重點發力,學校也充分調動各方資源為幫扶工作提供支持,努力讓前沿理念、創新思想滲透到教育教學管理全過程,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
針對海南州農牧民心腦血管疾病、包蟲病等發病率較高,優質醫療資源短缺的情況,江蘇援建團隊以“大病不出州”為目標,構建起“三級醫院對口支援+遠程醫療+人才培養”的立體幫扶網。
助力海南州人民醫院全面啟動“三級甲等醫院”創建工作。幫助引進常州二院“DRG 背景下醫院精細化質量管控平臺”。醫療衛生援青團隊在提升受扶醫院專科能力上下真功夫,累計幫助受援地引進新技術、新項目43項,為受援醫療機構建立診療規范77項,診療患者9.7萬人次。
在海南州人民醫院,江蘇省人民醫院援青專家團隊打造的“五大中心”(胸痛、卒中、創傷、危重孕產婦、危重新生兒)已成為農牧民的“生命方舟”;針對包蟲病這一高原“地方病”,江蘇創新“防治一體”模式,成效顯著。
醫療幫扶的核心是“留下隊伍”。江蘇實施“青藍工程2.0”,300余名援青醫生與海南州基層醫務人員簽訂“師徒協議”,開展教學查房、手術示教等活動,傾其智、勞其力、盡其責,用一串串“舍小家為大家”的腳印,織就援建者與受援者之間的情感錦緞。


參天——留下“帶不走的隊伍”
迢迢山海路,濃濃蘇青情。
海南州擁有豐富的清潔能源、特色農牧、文化旅游等資源。江蘇援建團隊立足“青海所需、江蘇所能”,推動產業合作向“延鏈補鏈強鏈”升級,助力海南州“四地”建設。
數字圖書館里,海南州少年正“漫步”秦淮河;在直播間,牦牛肉被江蘇客商搶購一空;江寧高中的海南班學子,正書寫青春的夢想……
2023年7月18日,海南州數字圖書館開館。這座融合華為“云計算”與5G技術的文化地標,通過VR、XR技術打造沉浸式閱讀場景,成為蘇青協作的智慧符號。
2024年10月,“江蘇奧運健兒海南行”活動啟動。5名奧運冠軍走進學校、文化館,體驗非遺、共唱民族歌曲,以體育精神串聯起團結紐帶。
“牽手相伴·共同綻放”“夢想小屋”等項目惠及2000余名中小學生;新媒體推普視頻在抖音、B站等平臺傳播,讓文化成果觸達更廣群體。
從智慧文旅到數字文化,兩地以創新為支點,推動協作從資源援建向深度融合升級。產業援助資金不斷投入到海南州種養殖業、農畜產品加工業、鄉村特色產業、數字農業等重點領域,在海南州冠以“江蘇援建”的產業實現全環節提升、全鏈條增值、全產業融合。
舉辦“青海綠色算力產業招商引資座談會”,引進德衡算力、富本科技等算力中心項目,海南州“數據援青”工作成效突出,獲青海省通報表彰;科凱(南通)生命科學有限公司與海南州人民政府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為海南州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作出新的產業貢獻。
在清潔能源方面,江蘇企業與海南州共建“風光儲氫”一體化基地。蘇州中來股份在海南州投資150億元建設光伏組件生產線,年產值達100億元,帶動就業2000人;
在特色農牧方面,江蘇助力海南州打造“青字號”品牌,合作建設“青海農畜產品江蘇展銷中心”,年銷售額超3億元,聯合開發“高原藏羊”深加工產品,附加值提升4倍。
在鄉村振興方面,每年在5縣30個行政村實施美麗鄉村建設項目,農牧區人居環境面貌有了極大改善。從塔拉灘的光伏板到貴德縣的黃河水,從同德草原的牦牛群到共和縣城的教室窗,江蘇援建的足跡遍布海南州大地。
產業援青、民生援青、教育援青、醫療援青、人才援青齊頭并進,一組組數據、一個個故事、一張張笑臉,見證著蘇青協作的深厚情誼。正如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海南州委書記呂剛所說:“江蘇援建不僅帶來了項目和資金,更帶來了先進理念和發展思路,為海南州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山海雖遠,同心則近;使命在肩,奮斗以成。當綻放在青海湖畔的格桑花與江南水鄉的茉莉共吐芬芳,“蘇青一家親”的故事還在繼續上演。
手記:“援”在大愛里 “建”在持續中
“牽手”十五載,江蘇省“組團式”對口援建海南藏族自治州,共計投入35.8億元支援協作資金,實施973個項目,建設“五大”產業集群,這些冠以“江蘇”字樣的不僅僅是惠及民生、關乎長遠的項目,更是凝聚江蘇人心血、由量變到質變的情感反應。
從《遇上你是我的緣》的優美旋律,到《靠近我看見你》的感人畫面,江蘇將“魚米之鄉”的發展智慧與數字時代的創新基因完美結合,打造出智慧旅游、云端推普等新模式。
海南州5G數字圖書館,這座融合華為“云計算”與5G技術的文化地標,通過VR、XR技術打造沉浸式閱讀場景,成為蘇青協作的智慧符號。
“心佑工程”為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帶來希望,“光明行”公益項目專注白內障,“江蘇曼巴走遍海南”巡診醫療隊深入牧區開展義診,每一項創新都精準對接當地需求,把優質醫療服務送到群眾家門口。
“牽手相伴·共同綻放”“夢想小屋”等項目惠及2000余名中小學生;新媒體推普視頻在抖音、B站等平臺傳播,讓文化成果觸達更廣群體。
江蘇對口援建把智力支援作為援青工作的重要內容和“特色品牌”,不斷探索新路子、強化新舉措、搭建新平臺,注重“傳幫帶”,極大地促進了海南州經濟、社會、文化等各項事業發展進步,快速成長。
文旅結對讓青海湖迎來江蘇游客,奧運冠軍進校園點燃高原孩子的夢想,聚焦產業協作、消費幫扶、勞務協作、智力援青,對口援建工作從最需要的地方著眼,從最困難的地方入手,為新時代對口支援工作提供了寶貴經驗。
《靠近我看見你》電影中,那句“沈醫生,我看見”,道出兩地人民心靈相通的深厚情誼。當援青干部在銀幕前看到自己的身影,當藏族少年在VR技術中感受江南風情,“援”在大愛里,“建”在持續中的無數個“我”與“你”溫暖相遇。
山海相隔,擋不住攜手奮進的腳步;歲月流轉,沖不淡血濃于水的親情。站在蘇青協作15年的新起點,兩地在落實重大戰略上協同聯動、在發展特色產業上優勢互補、在改善民生福祉上攜手并進、在促進民族團結上同向發力,將援建的大愛凝聚成強大的正能量。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