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寧市“192號”調研組成員回到家鄉曲潭街道虎洲村,走訪當地村民。
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劉志雄 衡陽報道
干部們回家鄉,為何鄉親們都說好?虎洲村新通的自來水,塔山茶農舒展的眉頭,萬隆小區煥新的面貌......湖南衡陽常寧市的這些變化,都源自一場特別的“回家”行動——一場名為“最是鄉音解鄉愁”的民情大走訪。
7月17日,常寧市召開民情大走訪問題辦理調度會議,繼續推動解決基層難題。這場始于去年7月31日的活動,號召全市干部“脫下西裝,回到家鄉”,到祖籍地、到曾經工作的地方去,用熟悉的鄉音,走訪民情、紓解民困。
許多變化,正悄然發生。
井水退場,鄉愁引來活水
“今年不用靠村支書送水過年了。”常寧市曲潭街道虎洲村的吳敦龍感慨道。聽到常寧市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主任胡愛華來問家里水怎么樣,他起身走進廚房,擰開了自來水,說:“好用,比井水還干凈。”
這水流,是虎洲村盼了多年的“甘霖”。這個離城區超十公里的村莊,家家門前有井,屋里裝著凈水器。“黃泥巴不蓄水,地下水也不干凈。”胡愛華太熟悉了,她小時候百來口人就指著一口井。
吳敦龍介紹自家新裝沒多久的自來水。
去年8月,她與走訪組成員回到闊別已久的家鄉,前后走訪6天。“大家提得最多的,就是想要自來水。”常寧市融媒體中心副主任劉朝文說。
這并非新訴求。老黨員吳敦榮早在2022年就提過用水難,作為劉朝文從小就認識的長輩,他的殷切期望讓走訪組倍感壓力。
胡愛華找到市自來水廠,得到的回復是:要等,且每戶需交3900元入戶費。虎洲村地處偏遠,從市自來水廠接管網過來的成本太高。
“等不了,找別的辦法!”走訪組看不得鄉親們為水發愁。市自來水廠負責人建議嘗試鄰近的“民心水廠”。然而,一紙規劃橫亙眼前——民心水廠管網雖近在咫尺,卻因行政區劃不能“越界”供水。村支書吳昌其曾四處奔走無果。
“改規劃。”民情大走訪問題交辦組的回應斬釘截鐵。在胡愛華等人協調下,虎洲村及鄰近村落被劃入民心水廠范圍,入戶費降至2800元。
如今,近半數村民家中水流清澈,村部堆放的待鋪水管,是村民期盼已久的夢。同時,班車開通了,山體滑坡隱患消除了,村集體收入也增加了......鄉愁引來的,是實實在在的活水。
塔山瑤族鄉的瑤民在采摘鮮茶嫩葉。錢輝/攝
茶山破局,鄉音消融壁壘
與胡愛華不同,常寧市委社會工作部干部柏洋林常回塔山瑤族鄉探親,但以“走訪干部”身份回到敖頭村,他聽到了不一樣的“鄉愁”。
“塔山高山產好茶,怎么一直賣不上好價?”茶農彭秋生的疑問直指核心。“明前茶搶著收,谷雨后沒人要,咋辦?”茶農雷麗花也愁。
柏洋林帶著鄉鄰困惑走訪茶企。湖南谷佳茶業董事長周連友道出癥結:“他們摘的茶葉長短不一,影響品質,怎么開高價?”
明前茶搶手價格高,谷雨后市場遇冷,茶企不愿收,茶農收入不穩。惡性循環下,受損的是塔山所有茶農茶企。
癥結在于采摘標準混亂。要提升“塔山茶”品質和聲譽,必須統一采摘標準,但這意味著降低茶農效率。塔山瑤族鄉黨委書記羅鵬志坦言:“想解決,但容易惹閑話、激化矛盾。”
“這次必須推動解決!”為了大家共同的錢袋子,柏洋林等本籍干部相信,鄉親們能理解。在市專班和走訪組的支持下,羅鵬志下了決心。
鄉音是最好的通行證。沒有主席臺,不念講話稿,一場場由走訪組,鄉、村干部組織的座談在灣場間鋪開。親切的鄉音取代了普通話,溝通的壁壘在鄉情中消融。
塔山瑤族鄉茶葉收購點,常寧市茶葉辦工作人員、鄉聯點干部與企業一起篩選收購茶葉品質。
塔山瑤族鄉的方案是:各村設統一收購點,茶企分區定價、延長收購期。“收明前茶的企業,必須按協議收到谷雨后!”羅鵬志強調。
“只要品質上來,我們春茶收購期延長一倍!”周連友當場承諾。
7月初,茶農雷麗花算了一筆賬:明前茶價雖略降,但收購期大幅延長,賣出的茶葉更多,收入反增千余元。“原料品質提升,我們的單價也漲了10%-20%。”周連友證實。
茶農茶企雙贏,茶產業才能“長贏”。
鄉情催化,粘合干群關系
類似的變化在常寧遍地開花。為何過去難解的題,在“大走訪”后柳暗花明?答案就在活動的名字里——最是鄉音解鄉愁。
“有些話社區不好講,本地籍干部好講。他們能聽到我們聽不到的,解決我們解決不了的。”泉峰街道辦事處主任高祥說。
泉峰街道東宜社區的萬隆小區,在大走訪后面貌一新。“現在好舒服,之前這里亂得很。”居民易素珍說。這個2004年建成的小區,自2016年業委會解散、物業撤離后,便陷入臟亂差的困境。
萬隆小區成立自治委員會,小區重歸整潔有序。
在“走訪干部”的鄉情催化下,黨員站了出來,今年4月12日,小區自治委員會成立。在有效組織下,菜地、垃圾場消失,小區重歸整潔有序。
鄉情是最強的黏合劑。讓干部帶著對故土的責任感下沉,群眾視其為“自家人”,敢說真話、愿倒苦水;干部面對親朋鄉鄰,既有情感共鳴,更有“不能辜負”的倒逼責任。
“用鄉音鄉情拉近與群眾的距離,初衷就是更好地傳承黨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作風,讓干群關系更加緊密。”常寧市委書記羅衛華闡釋活動初衷,這既是對“四下基層”優良傳統的傳承與發揚,也是湖南省委常態化開展“走找想促”活動在常寧的本土化實踐。
勝橋鎮高峰村的陳平,過去在廣東做生意,去年與走訪干部暢談后,決定回鄉投資蛋雞養殖場。“以前辦事找不到途徑,現在方方面面都能感受到熱情和溫暖。”陳平說,“確實不一樣了。”
羅衛華介紹,常寧一直在探索更有效的干群互動模式,“鄉音解鄉愁”正是從基層治理需求出發選定的內核。
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常寧市的大走訪活動進一步制度化、常態化。
活動開展以來,常寧市2000余名干部返鄉走訪群眾8195戶、企業539家,現場解決問題728個,收集交辦問題1006個、意見建議609條,一大批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得到解決。
2024年7月31日,常寧“學干比嚴”三年行動暨“最是鄉音解鄉愁”民情大走訪專題活動動員大會召開。
鄉音為媒,引發學界關注
和湖南近年開展的湘商回歸、校友回湘等工作一樣,感情因素,是“最是鄉音解鄉愁”民情大走訪的基礎。
“俗語說走親戚,要經常‘走’才能‘親’。”羅衛華說,“返鄉走訪”不是傳統調研的簡單復制,而是以情感為基石、以問題為導向、以閉環為保障的機制重塑。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副教授林影倩長期研究農村治理,她說,常寧構建起“走訪知民意、辦事解民憂、發展惠民生”的基層治理閉環,探索出了情感鏈、服務鏈、發展鏈深度融合的基層治理新路徑。
干部們走訪,既要問群眾需求,還要問干部作風。羅衛華在過去的工作經歷中發現,群眾反映的許多問題,都和干部作風相關,“用心用情為老百姓做事的,結果就是會更好。”
湖南省社會科學院(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鄺奕軒和團隊在編寫《湘村調查》進行調研時發現,村民對村干部的信任度最高,鄉(鎮)干部次之,對縣(市、區)干部的信任度最低。縣域干部的素質和作風,直接影響著黨的方針政策在基層的落實,關系著千千萬民眾的切身利益。
“常寧開展‘最是鄉音解鄉愁’民情大走訪活動,既呼應了新時代群眾路線的要求,又以鄉土文化為切入點,為基層治理注入了溫度和活力。”鄺奕軒說,愿更多干部以“孺子牛”的姿態,把辦公室搬到田間地頭,用沾滿泥土的雙手,托舉起百姓“穩穩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