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解決小攤販流動經營、占道經營引發的交通擁堵、衛生問題,嚴重影響市容和居民生活質量等,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借助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契機,堅持問題導向,縣委主要領導帶頭走進群眾中體驗民生、聽取民聲,決定開辦天佑路夜市,共規劃出200余個攤位,并提供5天租賃減免期,不僅為商戶提供了穩定經營空間,更激發了全民創業活力、增添了消費動力。從“堵”到“疏”的轉變,從“執法難”到“共治理”的跨越,背后是干部主動作為的擔當,用精準施策的“作為”,為商戶撐起合規經營的“有位”,最終讓城市煙火氣與治理秩序和諧共生。
從“堵疏失衡”到“精準施為”,干部俯身聽民意。流動攤販的“游擊戰術”與城管的“圍追堵截”,曾是許多城市治理中的難解之題。互助縣的突破,始于干部走出辦公室、走進群眾中的那一步。縣委主要領導帶頭體驗民生、聽取民聲,沒有將攤販視為“城市麻煩”,而是看到了他們背后的生存需求與創業渴望。于是,200余個規劃攤位應運而生,5天租賃減免期送上“及時雨”,20余個困難群體免費攤位更顯政策溫情。這種“作為”,打破了“一刀切”的治理慣性,把群眾的“急難愁盼”放在心上,讓治理措施接得住地氣、解得了民憂。
從“單打獨斗”到“合力有為”,部門聯動筑防線。夜市的有序運轉,離不開“放管結合”的智慧。互助縣沒有止步于“劃個攤位就放手”,而是推動城管、公安、市監等多部門攥指成拳,用聯合行動筑牢民生保障線。食品安全監管、燃氣安全排查、治安巡邏防控,每一項舉措都指向商戶與消費者的“安全感”;矛盾糾紛調解隊伍的設立,更讓經營中的摩擦有了及時化解的渠道,8起糾紛100%調解成功率,正是治理精細化的體現。這種“作為”,彰顯了系統治理的思維。城管維護秩序、市監守護舌尖安全、公安保障人身安全,各司其職又協同配合,最終構建起“政府主導、商戶參與、群眾受益”的共建格局。
從“煙火升騰”到“民生升溫”,作風成效惠萬家。對商戶而言,固定攤位是“定心丸”,讓他們告別了“提心吊膽做生意”的日子;對群眾來說,規范夜市是“幸福味”,在家門口就能感受煙火氣;對城市而言,有序治理是“新名片”,證明了民生與秩序可以并行不悖。這一切的背后,是干部作風的轉變。切實將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成效,轉化為解決民生問題的實際行動,讓“為民”二字變為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從“流動攤販擾民”到“夜市經濟惠民”,干部的“作為”,換來了商戶的“有位”;商戶的安心經營,又催生出群眾的幸福感。這種良性循環,正是作風建設與民生改善同頻共振的生動寫照。
當夜市的燈光照亮互助縣的夜空時,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升騰的煙火氣,更是干部擔當作為繪就的民生畫卷。只要始終把群眾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用“主動作為”破解“治理難題”,用“精準服務”回應“民生期盼”,就能讓城市既有秩序的“筋骨”,又有溫度的“血肉”,讓每一個奮斗者都能在時代的煙火中,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與光彩。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