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為深入貫徹“健康中國”戰略,提升基層婦科腫瘤防治能力,推動區域醫療資源整合與同質化發展。8月8日,由白求恩公益基金會主辦、青海紅十字醫院承辦的“母親的河·腫瘤防治公益項目”西寧站啟動會暨青海省婦產科質控中心婦科腫瘤規范化培訓會在青海紅十字醫院成功舉辦。
公益力量落地高原
精準診療破解基層困境
啟動儀式上,白求恩基金會為青海紅十字醫院授予“項目合作醫院”牌匾,并為青海紅十字醫院腫瘤科大科主任張寬頒發“西寧站項目組長”聘書。同時,西北婦科腫瘤及近距離放療協作組同步授予青海紅十字醫院“協作組成員單位”牌匾。這標志著青海省在婦科腫瘤精準診療與遠程協作方面邁出了關鍵一步。
“母親的河”項目通過銜接國家“兩癌”篩查項目,秉持“拯救一個母親,挽救一個家庭”理念,為符合援助條件的乳腺癌/宮頸癌患者提供救助,推動“兩癌”篩查與后續診治、救助服務的有效銜接,促進早診早治、應救盡救。省衛生健康委領導指出,該項目通過整合優質醫療資源,為基層提供技術指導、人才培訓與公益救助,高度契合青海醫療服務高質量發展目標,將有效提升腫瘤放射治療能力,降低群眾就醫負擔。青海紅十字醫院院長表示,“母親的河”項目如暖流注入,帶來頂尖專家資源與跨區域協作平臺,讓優質醫療服務直達患者家門口,將有效緩解高原女性“看病遠、看病難”的問題。醫院將全力當好東道主、踐行者和傳承者,全力保障項目實施,積極推廣規范化診療技術,并傳承公益精神,守護高原女性生命健康。
頂尖專家云集
前沿技術“下沉”高原
會議匯聚了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王俊杰教授、江萍教授,聯勤保障部隊第九〇四醫院李莎教授,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鄒麗娟教授等國內婦科腫瘤與放射治療領域的一流專家,聚焦“腫瘤重離子治療”“宮頸癌免疫治療”“后裝治療質控與規范”等前沿議題,通過專題報告、病例剖析和互動討論,與青海及周邊市縣百余名基層醫護人員分享了最新診療理念與實用技術。
“學術+公益”創新融合
織就區域健康守護網
此次活動采用“學術+公益”創新融合模式,不僅是學術交流的高端平臺,更是“技術下沉”的創新實踐:通過規范化技術培訓填補區域診療短板,依托專家“傳幫帶”機制強化本地人才隊伍建設,并借助西北協作組平臺建立遠程會診通道。省衛生健康委呼吁各級醫療機構主動對接專家資源,參會同仁積極轉化學習成果,同時希望白求恩公益基金會持續深化合作,共同探索符合青海基層實際的腫瘤防治新模式。
據悉,“母親的河”項目啟動至今,已走過全國29站,援助130余位貧困患者,為上千名放療醫務人員提供學習平臺。該項目西寧站的啟動,不僅是一次學術與公益的深度交融,更標志著青海在打通婦科腫瘤診療“最后一公里”、筑牢區域健康防線的征程上,邁出了堅實而溫暖的一步。
小記:
青海紅十字醫院內,一位基層醫生在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滿了專家分享的技術要點。她說:“過去遇到復雜病例常需建議患者輾轉千里求醫,如今協作組成立了,遠程會診有了通道,規范化診療技術就在身邊學習——高原女性生命的河流,正因這份守護而更加豐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