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西寧,被兩縷煙火串起了晝夜。
這煙火氣里,有攤主們為生活奔忙的腳步,有消費者挑揀物品的身影,也藏著城市治理者用智慧平衡“繁榮”與“秩序”的巧思。煙火氣背后的地攤經濟托著普通人的生計,暖著一座城的日常,更在叫賣聲與規矩間,寫滿了民生的鮮活與治理的溫度。
現場直擊 兩重煙火里的生計與暖意
8月13日9時許,西寧五一路早市已是一派生氣勃勃的景象。上百個攤位沿街道兩側排開,果蔬生鮮、日用百貨一應俱全。
“新鮮的蓮蓬兩個10元,蓮子又脆又甜!”果蔬區一角,50歲的唐軍站在小推車前叫賣。車上的蓮蓬個個飽滿,顏色翠綠,還帶著清晨的露水。這段時間正是蓮蓬成熟的時節,唐軍從湖北進貨,專為早市的客流而來。“早上來買蔬菜水果的人多,生意好做些。這邊早市一結束,我就得趕緊收拾,為夜市做準備。”唐軍笑著說。
唐軍所說的夜市,位于距離這里幾公里外的大新街。每天傍晚,大新街夜市的燈光次第亮起,接過了城市煙火的接力棒。小吃攤位間,60歲的郭納妮站在鐵板前揉著面。她的攤位不大,案板上擺著一個個撒著香豆粉的面團。“在家待著閑得慌,手腳還利索,不如出來擺個攤。”她手腕一轉,面團搓成條、搟成薄餅,往鐵板上一放,“滋啦”一聲,香氣便引來了游客。“‘狗澆尿’餅沒聽過,聞著真香,要兩個!”郭納妮應著,手里的活沒停。“現在有了固定攤位,旅游季游客多,生意不錯。”她說。
無論是五一路早市還是大新街夜市,這些攤點都像一個支點,既撐起了家庭的收入來源,也讓城市增添了接地氣的生活氣息。城管部門劃定的限時經營區里,攤主們不再“打游擊”,固定的攤位給了他們安穩經營的底氣,也讓市民的日常生活更加便利。
數據解碼 地攤經濟催生民生就業“新引擎”
西寧各大早市與夜市的熱鬧,都藏著就業市場的“隱形底盤”。
為掌握西寧四區地攤經濟發展態勢和地攤經濟促進靈活就業的實效,國家統計局西寧調查隊于近日開展了專項調研。調查數據顯示,61.9%的地攤從業者為35歲至55歲的群體,地攤經營是他們的重要謀生手段。其中,六成的地攤從業者為全職經營者,近三成的地攤從業者為兼職經營者。兼職人員從事地攤經營的主要原因是主業工作時間短,空閑時間較多,也有人因為主業收入不足以應對家庭開支,需要地攤收入補充。
地攤經營類型呈現“剛需主導”格局。64.3%的地攤經營戶分布在西寧各城區早市、夜市和固定集市。31%的從業者從事餐飲小吃飲品類經營,32.1%的地攤從業者銷售果蔬生鮮,兩類剛需業態合計占比63.1%。74.2%的消費者表示在地攤購買過小吃,65%的消費者購買過果蔬生鮮。經營類型分布與消費者需求高度契合,形成供需匹配的高便捷與低消費共存的消費生態。
市民消費習慣呈現“高頻小額”傾向。數據顯示,43.3%的消費者每月偶爾會在地攤消費,25%的消費者每周消費1次至2次。單次消費區間在20元至50元的占比最高為47.5%,這種消費節奏與地攤經濟的便利性直接相關。69.2%的消費者因“方便快捷”選擇地攤消費,65.8%的消費者更看重“價格便宜”,36.7%的消費者更愿意“支持本地經濟”而選擇地攤消費。
治理創新 煙火氣里的秩序密碼
從特色小吃到民族手工藝品,地攤上的吆喝聲里藏著無數普通人的生計與希望。而市場“有序熱鬧”的背后,是治理方式的悄然轉變。數據顯示,消費者在地攤消費體驗中,對價格及地攤商品質量給出“雙滿意”的評價,這也體現出地攤經濟逐步規范化、有序化的良性發展勢頭。
今年以來,西寧各區城管部門正用創新舉措,讓“煙火氣”與“秩序感”共生。城中區在背街小巷、居民聚集區設立便民服務點,圍繞環境衛生、垃圾分類、噪聲污染開展常態檢查。城西區在力盟商圈試點流動攤販臨時攤位,通過簽訂規范擺攤設點承諾書,讓攤主增強“自治”意識,做到“人走地凈”。城東區允許新千美食街等特色街區的餐飲門店限時開展店外經營,惠及近300家門店,兼顧“繁榮”與“市容”。城北區推行“自治共管”機制,由攤主自主推選管理者維護秩序和衛生,實現從“被動管理”到“主動規范”的轉變。
這些創新舉措推動西寧的地攤經濟從“煙火氣”向“治理力”躍升。在早市與夜市兩縷煙火串起的晝夜之間,普通人的生計有了托舉,城市的溫度有了依托。
(來源:西海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