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八月的河湟谷地,清晨的田壟上已然是一片忙碌:采摘、搬運、分揀、裝箱的身影,構成一幅動人的豐收圖景。
作為西寧國家冷涼蔬菜黃金種植區的核心產區,青海省西寧市大通縣、湟中區、湟源縣的蔬菜基地正通過“鮮味”撬動千里之外的省外市場!從試種成功的霸王薹到日均萬斤的紅菜薹,從帶著露珠的西藍薹到水靈的豌豆苗,這些承載著高原陽光雨露的蔬菜,正加速奔向東南沿海,成為都市人餐桌上的“新寵”。
高原“新面孔”帶來大不同
8月12日,記者走進坐落于大通景興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蔬菜種植基地,甘藍飽滿緊實,各類葉菜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十分鮮嫩。
這里還有“新面孔”!沿著鄉道深入,成片鮮翠欲滴的霸王薹在陽光中舒展莖葉。這個今年首次在基地試種的品種,一經露面便創下可觀效益。“咱們這里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長,長出的霸王薹飽滿脆嫩,品質很好。”大通景興種植專業合作社聯合社負責人保善飛介紹道。“7月5日移栽,36天左右就能采第一茬,摘完菜心一周后又長新芽,能連續采到10月初左右。”保善飛蹲在田埂上,指尖輕觸莖稈底部示范采摘手法,“我們專程請了貴州師傅手把手教我們留主莖促分枝,你看,他們手腳可麻利了!”
田壟間,幾位采摘工人正快速收割,割下的菜心在手腕上碼成整齊的“翡翠手環”。“目前我們采了7批菜,主要發往深圳,已經發出了700余件,每件23斤,能賣到120元左右。”保善飛指著地頭堆放的菜筐說,“剛開始只敢種10畝試水,現在又擴了70畝,廣東客商天天催著要貨!”
“紫色黃金”從這里走向全國
8月13日,走進位于湟中區朱家莊村的龍財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鐘光言正忙著觀察菜薹長勢。放眼望去,成片的紅菜薹在微風下輕輕搖曳,格外動人。
作為蔬菜界的“紫色黃金”,紅菜薹不僅富含鈣、鐵、維生素C等人體必需營養素,更以“短平快”的種植優勢成為農民增收利器。“2天至3天就能采摘一次,目前已經采到了第2茬,每天能采摘1萬余斤!”鐘光言說。
這里是紅菜薹生長的理想“溫床”。當地溫和濕潤的氣候、肥沃疏松的土壤,使得產出的紅菜薹口感清甜爽脆,多了幾分自然的鮮香,一經上市便迅速成為搶手貨。目前,訂單主要發往深圳、東莞、長沙等地,憑借品質優、口感好的特點,這里的紅菜薹在外地可謂供不應求。“2018年試種了200畝,2019年正式開始種植,今年又擴到了800畝,收成很是可觀!”算起經濟賬,鐘光言滿臉笑意。
個性化供給“喚醒”省外食客味蕾
來到大通森田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這里的西藍薹浮動著淡青色的光。采摘工人指尖輕掐莖稈底部,整株西藍薹便帶著晨露的清潤“躍”入竹籃。葉脈間流淌的露水與泥土的芬芳,共同勾勒出田壟間最鮮活的畫面。
“我們自5月開始種植,9月底采摘完成。畝產能達2000公斤到4000公斤,全部發往外地,在深圳、上海、北京等地都大受歡迎!”公司負責人王顯付介紹道。
剛剛引入第二年的西藍薹,外觀上融合了西藍花的緊實花球和芥藍的修長莖稈,口感嫩滑,香氣獨特,無論是清炒、白灼還是涼拌,都能展現出絕佳的風味。“深圳那邊喜歡吃莖干,北京上海的客人則喜歡吃花薹。我們會根據不同地區的個性化需求進行個性化的供給。”王顯付說。
在基地的另一側,翠綠的豌豆苗在陽光下水靈靈的,顯得格外誘人,來自大通縣城關鎮寺咀村的馬立軍穿梭在田間,熟練地將豌豆苗掐下放在筐中,臨近11點,他已經采了不少:“我已經干了七八年了,從這里建棚開始,每年的豆苗采摘季我都來,能掙不少呢!”鮮嫩的豌豆苗采摘下來后,將直接轉運至冷庫,經預冷、包裝等程序后,直接采用冷鏈物流方式發往廣州、上海等地,讓“鮮”味更持久。
采摘豌豆苗按“計件”工資計算,上海食客喜歡吃“豆杯”,是指去掉莖須后留下的葉苞,而北京食客則喜歡吃“豆須”,即豌豆尖上的須苗。不同的部位價格不同,采摘方式也有差異,摘得快的工人每天能有200多元收入。據了解,僅大通森田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蔬菜基地每天便能夠帶動務工人數300余人次,整個生產周期可帶動1800人次就業,人均收入達1.6萬元左右。
冷涼氣候孕育豆苗獨特風味
在湟源縣寺寨鄉烽火村,田間地頭一片綠意盎然的景象,嫩綠的豌豆苗整齊地排列著,在陽光的照耀下煥發出勃勃生機。村民俯身忙碌在田間,手指靈巧地將鮮嫩的豆苗采入筐中。今天摘下來的豆苗將放入冷庫預冷,第二天發出,24小時內就能端上北京、上海的餐桌。
“我們這邊海拔有3000多米,早晚溫差大,黑土地里長出來的蔬菜葉片厚、豆味濃,云南那邊的采購商過來都贊不絕口!”青海忠世農牧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吳生忠告訴記者。今年基地選育了云南的品種,該品種在溫度超過23℃時便不再生長,西寧的冷涼氣候為苗子的生長提供了獨特的優勢。在霜凍期到來之前,能供8茬至9茬。
挑選、包裝、稱重……加工車間里,有20來歲的年輕人,也有70多歲的老婦人,翠綠的豌豆苗在她們手中翻飛,不一會兒就有了新模樣。采摘豆苗的人力需求大,從地頭到車間,日均的用工量能達七八十人。“我每年能帶動周邊農戶約7000人次參與務工,平均工資能達到160元,同時間接帶動了周圍百余戶人家增產增收,從供種、播種到采摘、加工、銷售,都全程免費提供幫助。”談起豌豆苗產業如今的成效,吳生忠滿是自豪。
當最后一筐豌豆苗裝上冷鏈車,夕陽已為遠方的高山鍍上金邊。在國家冷涼蔬菜黃金種植區的版圖上,西寧冷涼蔬菜正以氣候優勢為筆,書寫著獨特的生長密碼。
。▉碓矗何鲗幫韴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