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8月28日,記者從青海省科技廳了解到,青海省“帥才科學家負責制”項目“黑土灘修復的鄉土生態草種原種繁育技術研究與應用示范”正式完成中期評估,項目聚焦鄉土草種繁育關鍵問題,打造了“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協同創新體系,構建“科技引領—產業支撐—生態惠民”的全鏈條示范模式。
該項目由青海大學畜牧獸醫科學院承擔,馬玉壽研究員領銜擔任“帥才科學家”。圍繞核心任務在鄉土生態草種原種繁育、人工植被群落配置和鄉土生態草種生態修復功能評價方面取得顯著成效。提出了“低播量、寬行距、全價肥”為主的青海草地早熟禾原種高產擴繁技術,初步建立了青海草地早熟禾種子產業化生產體系。目前,種子產量已達1500公斤/公頃,建成鄉土草原種繁育田4000余畝,為規模化推廣奠定了堅實基礎。完成3種高寒沙化地人工植被配置方案的推廣種植工作,研發出適用于黑土灘和高寒濕地修復的近自然人工植被配套技術各1套,顯著提升了生態修復效率與穩定性。通過項目實施,培養了一支以“帥才科學家”為核心、中青年骨干為支撐的科研團隊,團隊成員總數達70余人,形成了結構合理、梯隊完善的人才隊伍,為后續研究提供了持續動力。該項目的實施為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構筑提供科學解決方案,充分彰顯科技創新在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核心驅動作用。
(來源:西寧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