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夏末秋初,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的高原冷涼蔬菜迎來豐收季,頭茬蔬菜經航空物流直達北上廣深;同一時間,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南川工業園區內,青海麗豪清能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青海麗豪”)的精餾塔群與智能化產線交織,其電子級多晶硅產品達電子一級標準,比肩國際水平;在500公里外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青海奔盛草業有限公司的萬畝苜蓿田里,牧民才讓扎西操控植保無人機噴灑有機肥,這片曾含鹽量3.2%的“不毛之地”,如今畝產(1畝≈0.0667公頃)干草穩定達450公斤……
這三個場景,是青海民營經濟發展的微觀切片。據青海省2025年上半年經濟運行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省民營經濟經營主體突破56萬戶,稅收貢獻超52%,經濟增加值邁入1500億元大關,“半壁江山”地位進一步鞏固。青海民營經濟(含個體工商戶)在品牌出海、科技創新、生態治理領域持續突破,成為高原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

農產品牌:從“高原沃土”到“全球市場”
在青海,“特產”曾是民營企業的“標簽”,卻也一度是“局限”。如今,一批民企通過品類創新、冷鏈直供,讓甘草、冷涼蔬菜等“高原味道”走上全球餐桌,更讓“青海品牌”有了國際話語權。
甘草素有“十方九甘草”美譽,廣泛應用于醫藥、食品、日用化學品等領域。在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青海倍力甘草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依托青藏高原獨特甘草資源,深度開發甘草系列新產品。“國內甘草企業多以飲片加工為主,提取及深加工企業少,我們延伸產業鏈,深耕甘草提取物、健康食品研發,將產品做細做精做強。”公司董事長駱仕林說。憑借道地原料和穩定品質,“青海甘草”遠銷歐美、東南亞30余個國家和地區,2024年出口額達3547.1萬元,2025年初各類甘草提取類產品在國際市場供不應求。目前,該公司是青海唯一甘草提取類全品種專業生產企業,建立了烏茲別克斯坦甘草酸粗加工基地、青海精深加工基地,成立專業甘草研究院,還設立上海、廣東、歐洲營銷中心,外貿市場持續擴大。
近兩年,青海外貿企業在“冷”產業上更是實現了火熱出圈。自2023年青海冷涼蔬菜首次直供香港以來,海東市不斷拓展出口業務。數據顯示:2025年前7個月,海東市冷涼蔬菜出口1905噸,同比增長1.4倍,占同期全省冷涼蔬菜出口的89.9%,馬鈴薯也首次出口至吉爾吉斯斯坦、泰國等國家,前7個月已出口3944噸。
據西寧海關統計發布數據顯示:2025年前7個月,青海省“青字號”特色農產品出海勁頭十足,出口農產品種類多達95種,相較去年同期新增56種。經西寧海關備案的出口蔬菜種植基地數量維持在49家,出口蔬菜品種從最初的13種增加至如今的19種,像彩椒、洋蔥、豆苗等,產品遠銷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目前,青海冷涼蔬菜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已從“單一供港”模式轉變為“多元市場”格局,洋蔥、蒜頭、萵苣等11種冷涼蔬菜“朋友圈”已拓展至中國香港地區,以及泰國、韓國、馬來西亞、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6個國家和地區。
除冷涼蔬菜、冷水魚出口亮眼外,青海其他農產品出口同樣成績斐然:實現養殖牦牛肉及其制品首次供港、冰鮮藏羊肉首次供澳,青海貝母、香菇菌棒等9種產品也實現首次出口,綠色有機農畜產品出口質升量增,成為拉動青海外貿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力量。
品牌“破圈”帶動青海民營經濟“外向型”增長。青海省商務廳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青海民營企業進出口總值達31.2億元,同比增長89.3%,增速居西北五省首位,其中冷涼蔬菜、凍鱒魚等綠色農產品出口量穩居全國第一。“現在青海民企出口,早已不是‘賣原料’,而是‘賣技術、賣品牌’。”省商務廳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青海已有166家民企開展進出口業務,覆蓋91個國家和地區,“從‘高原特產’到‘全球貨架’,青海民企正改寫‘西部內陸無外貿領先市場’的認知。”

科技攻堅:從“技術跟跑”到“標準制定”
青海的民營企業,曾因地處西部、人才匱乏,在科技創新上“慢半拍”。如今,一批企業瞄準鋰電、半導體、藏藥等細分領域,用“十年磨一劍”的韌勁突破技術壁壘,不僅填補國內空白,更在國際舞臺上掌握“話語權”。
在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南川工業園區,青海麗豪的還原爐廠房內,一根根多晶硅棒在高溫中燒制成型,從進料到出爐需90至100小時,每個環節均嚴格把控。“采用‘綠色電力’制造‘綠色產品’,打造全球競爭優勢最強的高純晶硅生產線,實現零碳工廠和高占比N型硅料、電子級質量標準硅料的‘中國制造’,這是我們搶灘海外市場的‘底氣’。”青海麗豪相關負責人說。
為解決電子級多晶硅“卡脖子”難題,青海麗豪在開發區投資建設電子級多晶硅項目,其純度達11N(99.999999999%)的產品,是芯片制造的“糧食”。作為省級科技小巨人企業,青海麗豪近年持續加大研發投入,截至今年4月累計獲得專利68項。2024年,其光伏級高純晶硅產能快速提升,N型硅料占比超90%,成為隆基、晶科等頭部企業重要供應商;投資10億元的2000噸電子級多晶硅項目正在建設中,投產后將成為國內重要電子級多晶硅生產基地,同時公司積極參與行業技術規范發展,推動綠色制造標準落地。
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東川工業園區內,青海諾德新材料有限公司生產的3微米極薄鋰電銅箔讓記者有了新認識,這種厚度僅為頭發絲直徑1/23的銅箔,能讓鋰電池能量密度提升20%以上,銅箔使用量減少50%。“我們花5年攻克極薄箔軋制技術,目前產能達年產2.5萬噸,已通過寧德時代、比亞迪等頭部企業認證。”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截至2024年9月,諾德新材料累計獲專利80項,3微米銅箔量產技術全球領先;2024年與比亞迪合作的年產1.5萬噸高性能極薄鋰電銅箔項目正在推進中,預計全面投產后將顯著帶動青海鋰電產業鏈增長。“青海有鹽湖鋰資源優勢,我們通過技術創新將資源優勢轉化為技術優勢,讓中國鋰電銅箔在全球更具競爭力。”
同樣,在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生物科技產業園區,金訶藏藥股份有限公司的安兒寧顆粒生產線高效運作,全程由智能化系統監控藥品質量與藥效。“智能化改造后,單條生產線操作人員從10人降至5人,人均產值顯著提升,藥品藥效穩定性提高30%。”車間主任余勇指著中控屏幕說。作為藏藥龍頭企業,金訶藏藥將現代科技融入傳統醫藥,建立藏藥數字化炮制系統,讓千年藏藥工藝有了精準“數字標準”。其研發的安兒寧顆粒、如意珍寶丸覆蓋全國1萬余家醫療網點,其中安兒寧顆粒年銷售額突破億元,與如意珍寶丸同為青海單品過億元藏藥。“藏藥并非‘老古董’,借助科技賦能,才能邁向全國、走向世界。”公司相關人員表示。

生態共贏:從“荒漠治理”到“零碳制造”
青海是“中華水塔”,生態是最大的責任。青海民營企業深知:發展不能以犧牲生態為代價,而是要走出“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的路子。如今,從鹽堿地改良到工業廢氣回收,從草場循環養殖到零碳工廠建設,一批民企正在書寫“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高原答卷。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尕海鎮陶哈村,青海奔盛草業有限公司的萬畝基地里,搭載北斗導航的大型拖拉機牽引播種機穿梭作業。“剛來時土壤含鹽量高,種什么都不長。我們用深翻斷鹽、微噴灌控鹽技術降鹽,畝產干草從120公斤提至450公斤。”公司總經理傅云潔說。為破解“灌溉難”,奔盛草業引入水肥一體化系統,耗水量較傳統漫灌減少一半以上;2024年,其苜蓿干草獲綠色食品認證,產品溢價達20%,還帶動了周邊牧民增收。
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縣江千鄉,牧民扎西多杰正把牦牛糞裝進發酵罐。“公司免費發發酵設備,約1.3噸牛糞能制1噸有機肥,既能改良草場還能賣錢,我家每年增收約3萬元。”扎西多杰說。他口中的公司,是甘德縣雪山農牧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2017年入駐后,搭建起飼草種植、牦牛養殖、屠宰加工、有機肥生產、終端銷售的全產業循環體系,成為省級龍頭企業。其“飼草—養殖—糞肥—草場”閉合生態鏈,推行有機飼草種植,用牦牛糞污無害化處理技術制生物有機肥滋養草場,“飼草種植—牦牛養殖—糞肥還田”模式提升草場載畜量、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公司相關負責人于荷歡表示,企業以生態保護為前提,采用牦牛高效養殖技術及物聯網平臺,走循環經濟路線,已獲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
西寧特殊鋼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西寧特鋼”)的余熱發電站里,65MW超高溫亞臨界發電機組運轉,將高爐煤氣轉化為綠電。“這套系統每年輸出約4.3億度清潔電力,減少約39.8萬噸二氧化碳排放,對生態環境意義重大。”公司副總經理張偉介紹。作為老牌鋼鐵企業,西寧特鋼曾因高耗能、高排放面臨轉型壓力。2020年起,企業加大綠色改造投入,建成全省最大工業余熱回收系統,降低能耗;引入碳捕集裝置,每年封存一定規模二氧化碳;推進燒結、球團靜電除塵、脫硫、脫硝改造,確保污染物穩定達標排放。“環保投入看似增加成本,實則積累競爭力,未來綠色將是發展底色。”張偉說,如今西寧特鋼正穩步邁向“零碳制造”。
品牌是名片,科技是內核,生態是底色。從品牌出海到科技突圍,從生態治理到零碳制造,青海民企的每一步“突破”,都緊扣青海省情定位。麗豪清能的半導體硅料、奔盛草業的苜蓿田,拼湊出青海民營經濟“新坐標”:從依賴資源的“傳統型”轉向創新驅動的“科技型”,從單打獨斗的“零散型”轉向產業鏈協同的“集群型”,從先污染后治理的“粗放型”轉向生態優先的“綠色型”。站在新起點,青海民企正以硬實力“破局”,書寫更多“綠色崛起”新故事,奔赴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記者感言】民企當“主角” “青字號”唱“好戲”
如今,在時代浪潮的推動下,青海民營企業正以非凡的活力與勇氣,引領“青海產”強勢出海,讓“青字號”品牌在國際市場熠熠生輝。這不僅是青海經濟發展的嶄新篇章,更是民營企業開拓進取、實現跨越發展的生動寫照。
回首往昔,青海的特色產品雖獨具魅力,卻受困于地域限制,在外省都難覓見蹤跡,遑論國際市場。近年來,隨著一系列政策的推動與市場環境的優化,這一局面得到了極大改變。青海民營企業緊抓機遇,以創新為驅動,以品質為基石,在農產品、青海造等領域多點開花,實現了出海。
在農產品領域,青海的高原冷涼蔬菜成為“出海先鋒”。獨特的高原氣候,賦予了蔬菜鮮嫩的口感、豐富的營養以及綠色、生態的品質標簽。自2023年青海冷涼蔬菜首次直供香港,便開啟了其進軍國際市場的征程。海東市作為主力軍,2025年前7個月,冷涼蔬菜出口1905噸,同比增長1.4倍,占全省出口的89.9%。如今,經西寧海關備案的出口蔬菜種植基地達49家,出口蔬菜品種從13種增至19種,彩椒、洋蔥、豆苗等不僅擺上了中國香港地區的餐桌,更遠銷泰國、韓國、馬來西亞等國家。青海的冷涼蔬菜產業,從無到有、由小變大,正逐步構建起“多元市場”格局,讓“青海味道”香飄海外。
除了冷涼蔬菜,青海的其他農產品也在國際市場上大放異彩。青海的馬鈴薯憑借高淀粉含量和上佳口感,深受國際市場歡迎。今年3月,92噸來自海東市樂都區的優質馬鈴薯,通過冷鏈集裝箱車隊,經新疆霍爾果斯口岸出口至吉爾吉斯斯坦,為青海農產品出口再添佳績。與此同時,青海的冷水魚產業也成績斐然。青海利用得天獨厚的冷水資源,大力發展冷水魚養殖。冰鮮虹鱒魚通過“腹艙帶貨”模式,實現當日送達泰國、新加坡等國家和中國香港等地區。
在“青海制造”方面,圣源地毯集團有限公司讓青海藏毯這一傳統技藝走向了世界。藏毯作為世界“三大名毯之一”,承載著深厚的青藏高原文化底蘊。圣源地毯集團不僅傳承傳統加牙藏毯技藝,生產手工編織地毯,還引入先進生產線,實現規;⒍ㄖ苹a。目前,公司70%的產品用于出口,遠銷迪拜、拉斯維加斯等地,成為青海制造走向國際的“排頭兵”。
依托青藏高原的甘草資源,深耕甘草提取物、健康食品研發,青海倍力甘草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甘草系列產品,憑借道地原料和穩定品質,暢銷歐美、東南亞等30余個國家和地區,2024年出口額超3500萬元……
這些成績的背后,離不開青海省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為推動“青海產”出海,政府積極組織各類洽談會,為企業搭建與國際市場對接的平臺;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從資金扶持到稅收減免,為企業減輕負擔、增強發展動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物流條件,降低企業出口成本。青海省商務廳、西寧海關等部門更是主動作為,為企業提供貼心服務。針對農產品出口,海關創新監管模式,利用智慧海關建設與企業“數字漁業”“數字農業”相結合,實現對生產、加工、出口等環節的全流程高效監管;對企業開展“一對一”指導,幫助企業辦理各類資質證書,應對境外技術性貿易壁壘;落實原產地享惠政策,讓企業享受實實在在的政策紅利。
回顧青海民營企業“青海產”品牌出海之路,成績令人矚目。但在全球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挑戰依然嚴峻。國際市場對產品質量、安全和環保的標準不斷提高,青海企業需持續加大研發投入,提升產品品質,加強品牌建設,才能在國際市場站穩腳跟。同時,拓展國際物流通道、降低物流成本,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展望未來,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青海作為重要節點省份,將迎來更多發展機遇。民營企業應繼續堅持創新驅動,發揮自身優勢,在做好生態保護的前提下,推動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加強與國內外市場的對接,拓展銷售渠道,提升品牌影響力,讓更多的“青字號”產品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