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記者 包拓業 報道)近年來,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深入實施“生態立州”戰略,積極融入美麗中國和美麗青海建設大局,以生活垃圾處理、污水治理和固廢處置為重點,持續加強生態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全域無垃圾治理取得顯著成效,為城鄉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作為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腹地,果洛州是黃河、長江、瀾滄江三大河流的重要水源涵養區,生態地位極為重要且環境敏感脆弱。州委州政府深刻認識到推進全域無垃圾治理對保護三江源生態的核心意義,從制度體系完善、收運系統升級、處置能力建設、資源循環利用和危廢安全管控等多方面系統推進,努力擦亮高原生態底色。在制度層面,果洛州著力構建“政策保障+監督管理+立法推進”的長效機制,印發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常態化監督管理若干措施,建立問題整改提醒、通報、督辦和銷號制度,開展常態化“四不兩直”抽查,并將鄉鎮填埋場運維及監測經費納入縣級財政預算,保障設施穩定運行。《果洛藏族自治州全域無垃圾管理條例(草案)》已完成合法性審查并報送審議,同時制定印發了城鄉生活垃圾治理五年實施方案,系統推動治理任務落實。
在垃圾收運體系方面,果洛州積極拓展資金渠道,整合多部門資源,推進設施裝備升級,顯著提升了城鄉覆蓋效能。目前全州共配備各類垃圾收集設施4657個、中小型轉運車200余輛,覆蓋6縣建成區及44個鄉鎮,收運網絡密度與處理能力大幅增強。各縣垃圾收運節點功能持續完善,如達日縣新建9座轉運站提升中轉效率,班瑪縣建成6個分揀中心推動資源化利用,瑪沁縣引入第三方集中消納餐廚垃圾,甘德、達日、瑪多三縣建成建筑垃圾再利用消納場,整體提升了“收集-轉運-處置”一體化水平。
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實現跨越式發展,全州累計建成62個處理設施,鄉鎮覆蓋率100%,形成以簡易填埋為主、焚燒和高溫裂解為輔的多元化處理格局。縣級填埋場已達10個,處理能力136.28噸/日,久治、班瑪、瑪沁、達日四縣已啟用第二填埋場,保障處置鏈條順暢。鄉鎮層面投資1.09億元建成21個填埋場,設計日處理能力103.54噸,并配套23個鄉村小型焚燒設施和8個高溫裂解設施提升處理效率。瑪沁縣餐廚垃圾處理設施已建成投運,日處理規模30噸,實現了該領域零的突破。
面對城鎮化進程中建筑垃圾增長的挑戰,果洛州積極推進資源化利用,已建成4個建筑垃圾再利用消納場。甘德縣引進企業采用粉碎制磚工藝實現日處理100噸,瑪多縣投資600萬元建成無害化處理項目生產建材,達日縣通過分揀破碎制作空心磚和彩磚,班瑪、久治設立專用堆放點加強管理,瑪沁縣新建資源化利用設施新增日處理能力600噸,為全州建筑垃圾大規模資源化利用奠定基礎。
在危險廢物管理方面,果洛州嚴格實施全流程閉環管控。醫療廢物已實現118家醫療機構收集處置全覆蓋,做到從源頭到終端安全可控。借助省級工業固廢物聯網大數據系統,顯著降低環境污染風險。通過對50家汽修企業開展培訓與“手把手”整改幫扶,問題得到高效解決,并打造了規范化廢機油暫存庫作為全州觀摩樣板。
污水處理能力穩步提升,全州8座污水處理廠(7座運行,1座試運行)均委托第三方專業運營,采用常規改良生物脫氮除磷工藝,總處理能力1.765萬噸/日。通過近年擴容改造,處理能力持續增強:瑪沁縣2022年處理能力提升至0.6萬噸/日,排放標準升至一級A;2023年班瑪、達日、瑪多處理能力分別新增0.1、0.15、0.1萬噸/日;2024年甘德縣擴建0.13萬噸/日。截至2024年12月,城鎮污水處理率達91.94%,建成區無黑臭水體,水環境質量得到根本改善。
班瑪縣作為典型案例,立足三江源核心區生態保護要求,探索出了一條低成本、高效率的治理路徑。由縣住建局統籌管理、國有環保公司具體實施,通過“一套人馬管全鏈”模式,構建覆蓋收集、分揀、轉化、填埋的全流程治理體系。該縣建成“四位一體”垃圾處理設施網絡,包括環衛清潔體系、分級分揀中心、高溫熱解資源化設施和填埋場,并通過閉環運行實現垃圾日產日清、資源轉化利用和規范處置。這一模式不僅大幅降低運營成本、提升處理效率,還通過資源化收益和崗位提供實現了環境治理與民生改善的雙贏,為高海拔生態脆弱地區垃圾治理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下一步,果洛州將緊扣省級專項治理行動要求,圍繞固體廢物與生活垃圾治理重點任務,科學規劃收運處置體系和管網建設,分階段補齊設施短板,加強管網改造和轉運優化,規范市場化運營,推廣垃圾分類與資源化利用,全力保障三江源生態安全和江河安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