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青海,從三江源的奔涌而出到青海湖的水天一色,生態之美是鐫刻在大地的底色;從各民族共跳鍋莊的歡騰到“拉面經濟”、青繡產業里的攜手共贏,團結之美是流淌在血脈的基因。而這份“大美”之所以動人,更在于那浸潤在煙火里的民風淳樸,在于那生長在時代中的文明新風——它們是文明青海最鮮活的注腳,也是需要每個青海人用心守護、用力擦亮的精神名片。
青海的“精神海拔”,植根于生態守護的文明自覺。作為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守護好一江清水向東流”是青海人刻在骨子里的使命。在青海湖周邊,生態管護員巡護草場時,垃圾袋始終是隨行“標配”,他們不僅守護著水鳥翔集的生態風景,更用“不留下一片垃圾”的堅持,將生態文明內化為生活習慣;在三江源國家公園,牧民保護水源的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融入日常,生活在園區內的牧民們成了生態保護的參與者和受益者。這種“把生態當生命”的精神,讓青海的文明建設有了最鮮明的底色——當每一片草原、每一汪湖水都成為文明的“見證者”,青海的文明高度便與生態高度同頻共振。
青海的“精神海拔”,彰顯于城鄉共繪的文明圖景。從西寧街頭“禮讓斑馬線”成為更多司機的第一反應,到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結古街道辦事處團結村開展“五星級文明戶”評選活動,使“追星”成為潮流;從海東市“道德講堂”上各民族群眾共話家風,到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戈壁小鎮里志愿者為孤寡老人上門服務;旅游旺季,身穿志愿者馬甲的青年們整日穿梭在城市各大旅游景點、重點商業街區,以文明實踐助青海文旅高質量發展……文明不再是櫥窗里的“風景”,而是浸潤在點滴的“風尚”。
青海的精神海拔,升華于民族團結的文明共識。作為多民族聚居地,青海的文明新高度,從來都是各民族同心共筑的結果。在海北藏族自治州原子城紀念館,漢族講解員與藏族志愿者共同為游客講述“兩彈一星”精神,用不同語言傳遞著同樣的愛國情懷;在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熱貢藝術傳承人將“民族團結”“文明新風”融入唐卡創作,讓傳統藝術成為文明傳播的載體。“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不是一句口號,而是青海各族干部群眾在共建文明中的生動實踐——在經濟發展上“互助”,在生活空間上“互嵌”,在文化傳承上“互融”,文明的溫度便在互幫互助中升溫,精神的海拔也在同心同德中攀升。
地理的海拔賦予青海獨特的風光,精神的海拔則賦予青海文明的深度。從生態守護到城鄉共建,從民族團結到精神傳承,青海人用行動證明:文明的高度,從不以山巔的海拔為標尺,而以人心的向善與精神的豐盈為刻度。守護一片草原、傳承一項非遺,到參與一次志愿服務、踐行一份低碳理念,每個人的微小行動,都是擦亮文明青海名片的力量。當“精神海拔”持續攀升,青海的文明建設必將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更持久的動力,讓高原大地上的文明之花,綻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