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的農春河是黃河在貴德境內的一級支流。過去的農春河河道堵塞,濁流侵岸,如今通過實施生態修復項目,河流生態系統逐步恢復,水質改善,周邊生態環境愈發宜人,不僅為當地居民創造了美好的生活環境,還帶動了相關生態產業的發展,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鮮活圖景。
農春河的變化其實只是青海實施重點區域生態保護和修復,建設生態文明高地的一個生動縮影。一直以來,青海始終將生態保護放在優先位置,以重點區域的突破帶動整體生態環境的改善。在三江源地區,通過退牧還草、黑土灘治理,曾經裸露的土地重新披上綠毯;在青海湖,通過濕地保護、沙化土地治理,如今湖水面積逐年擴大,湟魚洄游的通道越來越暢通;在祁連山青海片區,通過生態環境綜合整治,開展森林撫育,牧民的草場土壤更肥沃,優質牧草的覆蓋率越來越高。
重點區域生態保護和修復,是青海建設生態文明高地的有力抓手。一系列針對性舉措的落地實施,不僅逐步扭轉了生態退化趨勢,讓受損的生態系統慢慢恢復活力,抵御風險、自我調節的能力顯著增強,也為生態文明高地建設筑牢了“屏障”,讓青海的生態優勢從“潛在”變為“顯性”。無論是依托優質生態資源發展的生態旅游,還是與生態保護相契合的特色產業,都能在生態修復的基礎上逐步興起,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不僅讓當地群眾在生態保護中獲得實實在在的收益,也推動青海經濟結構向綠色、低碳、可持續方向轉型,讓生態文明高地建設兼具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
青海作為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保護和修復好生態重點區域是維護整個生態系統的命脈所在,這些區域或是水源涵養的核心區,或是生物多樣性的富集帶,或是抵御災害的前沿陣地。唯有以“久久為功”的韌勁持續發力,不斷完善政策機制、加大投入力度、創新技術手段,動員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讓生態核心區的功能不斷提升,讓青海的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的路徑更加通暢,才能形成“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良性循環,讓生態惠民的成果惠及青海各族群眾,推動“人人護生態、生態惠人人”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為生態文明高地建設凝聚起更強大的合力。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