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草原上隨處可見的牛糞有什么用?
想必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牛糞可以燒火,還可以加工成有機肥。但這遠遠不夠,一坨小小的牛糞竟在俄昂然吉的手里開出了“花”。
9月15日,沿著G345國道一路向東北方向出發,翻過隆格山埡口,到達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縣。走進“農體文旅商”融合發展基地時,午后的陽光透過玻璃頂棚,溫柔地落在一件件充滿草原智慧的展品上。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是俄昂然吉,而故事的主角是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牛糞。
走進展廳,29歲的俄昂然吉正仔細調整展架布置,他的手指輕輕撫過一卷泛著淡草色的紙張,紙頁在光影間隱約透出牧草的纖維。“這是用牦牛糞制作的紙張。”俄昂然吉介紹時,眼中帶著光亮。他拿出手機,搜索出自己的微信視頻號,來自全國各地顧客的留言讓這個草原深處的小縣城與草原外的世界產生了聯結。
展廳里,各類牦牛糞文創產品以沉默的姿態講述著草原新時代的故事。最引人注目的是牛糞灰燒制的水杯,它們呈現出青灰色的漸變紋理,宛若黎明時分草原上尚未散去的霧靄。
久治縣文體旅游廣電局工作人員捧起一只雙耳造型的水杯,輕聲贊嘆:“這既保留了傳統陶器的溫潤,又融入了現代美學,更難得的是背后的生態理念。”
俄昂然吉微笑著點頭。他畢業于西寧城市職業技術學院,之后曾在四川拉雅克牦牛皮具制品有限公司從事產品設計工作。城市的生活并沒有讓他忘記草原的根,2023年,他選擇返回家鄉果洛州久治縣,投身本土文化創意事業,并成功入選久治縣“牛糞手工制作技藝”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我想把草原文化帶到更遠的地方,也讓更多人了解游牧文化的深邃。”
展廳另一邊陳列著用牛糞制成的各類容器,造型樸拙卻別具美感,筆筒、花器、儲物盒……還有一組引人注目的收納罐——罐蓋由牦牛毛手工編織,與牛糞制作的罐體相映成趣。“我們堅持用傳統工藝,讓物品以最本真的樣貌說話。”俄昂然吉說。
最新穎的要數牦牛糞香品展區。這里陳列著用牛糞與高原珍稀草藥混合制成的藏香,每一支都呈自然的灰褐色。點燃后,空氣中便彌漫起柏枝、藏紅花與草原泥土交織的獨特氣息。“我們復原了古老的制香方法,牛糞與藥材按特定比例混合,經過晾曬、研磨、成型,才做出這種有安神功效的香。”俄昂然吉指著手機里的工藝流程圖說。
墻上的一組照片吸引了記者的眼球,那是俄昂然吉在久治草原推行的“牛糞墻計劃”。他設計出融合現代幾何圖形的傳統圖案,鼓勵牧民不再隨意堆放牛糞,而是按照設計圖壘成文化墻。參與項目的牧民每完成一面牛糞墻,就能獲得一定數額的收入。
如今,在久治草原上,零星可見堆砌整齊、印著各種圖案的牛糞墻,既是越冬的燃料儲備,更是活著的草原藝術和踐行生態文明的生動實踐。
2023年以來,帶著草原體溫的文創產品已走向全國各地。俄昂然吉的手機里,銷售記錄顯示最遠訂單來自廣州、上海。購買者中有藝術家、設計師,也有在異鄉工作的藏族同胞。一位在深圳工作的藏族姑娘在他的視頻號下留言:“每次點燃牛糞香,看煙氣裊裊升起,就好像回到阿媽生起牛糞火的帳篷里,聽見黃河的流水聲。”
黃河水從久治草原從容流過,千年如一日地滋養著這片草原。一件件用牛糞制作的文創作品,凝結的是古老游牧文明與現代文明的智慧結晶;一面面散發著草原芬芳的牛糞墻,訴說著黃河源頭兒女的護河深情。
俄昂然吉說:“草原文化不該是博物館里的藏品,而要像黃河水一樣流淌。牛糞文創產品,就是我們連接草原和城市的載體。”
。▉碓矗呵嗪H請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