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鮮食蠶豆長勢。

采摘蠶豆。本報記者 王 臻 攝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9月17日,伴隨著機器轟鳴聲,在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卓扎灘蠶豆繁種基地,兩臺收割機正在400畝(26.7公頃)的蠶豆地里作業。
已經變黑的豆莢里露出淺綠色的豆子,“現在采收是用來做種子的。”青海豐之源農牧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林業介紹,去年與青海大學蠶豆育種創新團隊合作,拿到了最新蠶豆品種青蠶28號的獨家經營權,今年就有了收獲,相較于以前的品種,這個品種豆子的品質優、產量高。
沒過多久,其中一臺滿載脫粒后的蠶豆收割機開回卡車旁,將滿滿一倉蠶豆倒進了車里。
青海大學農林科學院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豆類研究室主任滕長才拿起一顆豆子自豪地向記者介紹起來:“你看這個豆子,粒大、淺綠皮、蛋白含量高,我們目前已經開始進行推廣,效益還不錯。”
這邊機械采收忙,而距這里40多公里、海拔近3000米的南門峽鎮,新鮮的蠶豆生長得剛剛好,互助縣金天陽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陳占蘭正帶著工人采摘鮮食蠶豆。
400多畝(26.7公頃)蠶豆田位于山根下的高寒區,秋季濕冷的風掠過熱鬧的采摘現場,掛滿蠶豆莢的豆稈在風中輕擺。當指尖劃過淺綠的豆莢,露出里面圓滾滾的豆粒時,陳占蘭高興地告訴記者:“這豆子甜著哩,我們都叫它‘金豆豆’!”邊說邊笑著拿起一粒剛剝開的蠶豆遞過來,豆粒上還帶著新鮮的汁水。
作為土生土長的農戶,陳占蘭與蠶豆打交道的日子不算短。早些年,她跟著父母種蠶豆時,種子都是從各家零散收購的,品種混雜。“有的豆子熟了,有的還青著,成熟期差一大截;采摘期一過,老豆子就沒人要,全浪費了。”陳占蘭回憶,那時候一畝地(0.067公頃)忙活下來,扣除人工成本只剩四五百塊錢,別說帶動鄉親們掙錢,自己的日子都過得緊巴巴。
轉機始于新品種的面世。去年,通過青海大學蠶豆育種創新團隊推薦,陳占蘭對青蠶28號進行了小面積的試種,結果出乎意料,與青蠶14號相比,青蠶28號豆莢長、顆粒飽滿且大、外皮薄、甜度高的優勢讓她今年馬上決定對新品種進行大面積試種,同時也嘗試種植了少量青蠶27號,這兩個“心頭好”品種成了她今年蠶豆豐收的“功臣”。“就像找對象找對了人,這兩個品種穩得很!”陳占蘭打趣道。
說話間,陳占蘭給記者算了一筆增收賬:蠶豆畝產已達1500多公斤,最高能到1800多公斤,按30公斤一袋算,一畝地(0.067公頃)就能裝50多袋,一畝地(0.067公頃)比以前多增收1000多塊錢,不僅自己的收入翻了番,還帶動了周邊的鄉親們。“跟著我干活的阿姐、阿姨們,一天能掙170塊工資,家門口就能掙錢,大家都樂意來。”她說著,指了指地里忙碌的農戶,臉上滿是欣慰。
更讓陳占蘭開心的是,這些高品質的鮮食蠶豆已經被上海的客人訂走,外皮光滑品相好的豆莢當天直接裝筐打包外銷發走,剩下的經過脫粒預冷也會以鮮豆包裝送往一線城市。
眼下,陳占蘭已經規劃好了明年的種植計劃——把手里流轉來的600畝(40公頃)土地都種上青蠶27號和青蠶28號,“現在蠶豆比市場價每公斤能多賣一毛多,這點差價更讓我有底氣了。”夕陽下,陳占蘭望著滿地的蠶豆莢,風里都帶著豐收的甜味,“這‘金豆豆’,不光是我的希望,也是鄉親們的致富豆!”
種子是農業種植能否向優向好的基礎。隨著蠶豆產業結構調整和居民飲食結構變化,各地蠶豆“干改鮮”模式逐步優化,改變了蠶豆以糧為主的單一產業結構,構建起多元化產業發展模式。鮮食蠶豆作為我省新興產業,在我省已經逐步開始推廣。
滕長才介紹,近年來,兼具抗病、適于機械化、糧菜兼用、糧飼兼用、觀賞等特性的蠶豆品種(系)不斷選育成功,也創制了多個加工專用、彩色觀賞用、鮮食菜用、飼草或青貯用蠶豆品系,而青蠶27號和青蠶28號品種的問世,為我省鮮食蠶豆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與此同時,青蠶27號和青蠶28號在寧夏、甘肅、西藏、新疆等地區示范種植,莢型好、產量高、品質優,得到春播區周邊省份的認可。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