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瀾滄江穿越崇山峻嶺,構成一幅絕美的圖景。才貢加 攝

生態研學,讓孩子們接觸大自然,接觸野生動物。張多鈞 攝

圣泉灣經營小木屋的牧民,銷售商品。張多鈞 攝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這張照片上的鳥叫斑尾榛雞,剛開始拍的時候只有4只,如今已經增加到9只。從拍鳥開始,我已經在這邊記錄到80多種鳥。”
說話的人是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回族自治縣珠固鄉珠固寺村的村醫王國忠,也是一名“鳥圈”里的“鳥導”。他所在的村子是祁連山國家公園候選區青海片區的核心區,生態資源富集,鳥類種類繁多。
從2019年開始,王國忠便開始拍攝家鄉的各種鳥類,并作為向導帶攝影愛好者拍鳥,一年下來少說能掙個10來萬,王國忠說:“父輩‘靠山吃山’是砍柴燒火、打獵吃肉,而我們這一代‘靠山吃山’走的是守護綠水青山、收獲生態財富的新路子。”
在青海,像王國忠這樣吃上“生態飯”的群眾還有很多。青海,作為連接青藏高原與內陸地區的關鍵生態紐帶,在國家生態格局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黨的十八大以來,青海省牢記囑托,立足生態優勢,探索特許經營、生態旅游、聯動帶農等轉化路徑,推動生態保護、生產發展與民生改善的“三生”共贏,為高原地區踐行“兩山”理念提供了鮮活的“青海樣本”。
雪山草原打開“綠色存折”
盛夏的青海湖宛如巨大的藍寶石,湖面斑頭雁輕舞,水下湟魚搖曳,岸邊游人如織。在剛察縣圣泉灣生態體驗區觀景點,牧民們的吆喝聲此起彼伏:“騎馬啦!騎白牦牛啦!還可以和小羊羔合影!”
圣泉灣觀景點是青海湖首批設立的12個生態體驗區觀景點之一,設立這些體驗區就是為了在嚴格遵循生態環保、國土空間規劃和保護區管控規定的前提下,既滿足游客觀景需求,又保障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生態體驗區成了牧民打開“綠色存折”的鑰匙。
位于泉吉鄉冶合茂村的圣泉灣觀景點,帶動該村實現綜合收入超過320萬元,惠及1135名村民。其中,51名直接就業人員工資收入預計達73.7萬元,人均年收入達1.44萬元。
牧民看加才讓就是受益者之一,“村子就在湖邊,靠著景區能增加收入。”現在,看加才讓在景區牽牛牽馬供游客騎乘拍照,每天收入幾百元。
“青海湖景色越來越美,游客多了,靠著一頭牛一匹馬,掙得比以前多多了。”看加才讓說,在圣泉灣觀景點,和他一樣提供騎馬騎牛體驗的冶合茂村牧戶有60多戶。
冶合茂村有320多戶,過去產業單一,牧民守著美景卻只能發展傳統畜牧業。如今,借助青海湖沿岸生態體驗觀景點,村民們實實在在吃上了“生態飯”。2021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湖仙女灣考察時強調:“生態是資源和財富,是我們的寶藏。”圣泉灣的實踐,正是對這一重要指示的生動踐行。
生態體驗正成為青海湖乃至青海省激活生態價值的關鍵路徑。作為全國唯一同時推進三江源、祁連山、青海湖三個國家公園建設的省份,青海依托“國家公園省”建設,積極探索如何賦予沉睡的生態資源以經濟價值。三江源國家公園已積極融入全省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戰略,并高標準推進特許經營改革試點,旨在為國家公園特許經營提供“青海樣板”。
生態旅游帶來“流量密碼”
祁連山是我國西部重要生態安全屏障。近年來,祁連山國家公園候選區青海片區積極探索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結合點,生態旅游,尤其是生態研學,成為其發展的亮點。
今年5月中旬,記者探訪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首站就是門源縣仙米鄉橋灘村的祁連山國家公園生態科普館,這里是了解這片區域生態的窗口。作為青海首個以國家公園為主題的自然科普館,自開放起就將“自然教育”作為核心,是生態旅游的重要起點。
其實,從2018年開始,該片區就以打造“生態文化高地”為目標,扎實推進自然教育,為公眾提供親近和了解自然的平臺。
生態旅游的支撐點在哪里?片區充分利用科普館、特色管護站、野生動物救護站和科研基地等資源,聯合當地社區,開發豐富的生態體驗活動,如自然研學、生態攝影、生態徒步等。這些活動不僅吸引了游客,更直接帶動了社區發展:群眾通過擔任生態向導、提供餐飲民宿服務等方式實現就近就業增收。
“我們的典型研學路線很清晰。”祁連山國家公園生態科普館副館長康維發介紹,“游客從仙米高速出口下來,先到討拉溝管護站,了解管護員的日常巡護工作;接著參觀科普館,學習祁連山的地質生態知識;最后前往聚陽溝景區,實地觀察自然生態。”這條“管護站+科普館+生態研學”路線,正是探索環保與生態旅游結合的新實踐。
效果如何?數據顯示,依托聚陽溝戶外研學基地開展的“祁連山下”自然教育活動,首批體驗者好評率98%,各類自然教育活動累計參與人數達到200萬人次。各類研學活動為當地3家特色農家樂帶來約6萬元的經濟收益。
生態旅游的內涵還在深化,“國家公園生態研學”“牧人環保向導”等深度游產品,巧妙地將生態保護理念融入游客體驗。游客在牧民向導帶領下參與徒步攝影等活動,旅游收入直接惠及這些生態守護者,有效激發了社區守護家園的內生動力。
綠水青山捧出“金飯碗”
盛夏的昂賽大峽谷,美得像打翻的調色盤。赤紅的丹霞山巒間,點綴著濃郁的綠意,瀾滄江邊平坦的草原上,五顏六色的野花開得正盛,牦牛悠閑地穿行其中。
家住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昂賽鄉年都村的格英,又開始了新一天的巡護工作:撿撿垃圾,留意野生動物的蹤跡,再看看牧草的長勢。“這兒是我們生活的家園,得愛護。”格英特別喜歡這份工作,他說,巡護路上常有“驚喜”。
說著,他掏出手機,里面存著不少高清的雪豹影像——這些就是他說的“驚喜”。“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生態寶貝,已經有傳媒公司想買這些素材了。”
格英所在的年都村是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源園區的核心區。這里生活著雪豹、金錢豹、猞猁等多種貓科動物,被稱為“大貓谷”,吸引著不少國內外攝影愛好者前來追尋“大貓”的身影。
“大貓谷”的名氣越來越大,牧民們增收的路子也寬了。有的開起民宿接待攝影師,有的當上了向導,還有像格英這樣,把巡護時拍到的精彩素材賣給傳媒公司。靠著家門口的綠水青山,牧民們實現了身份的轉變,捧上了“金飯碗”。
如今,格英的身份不只是生態管護員。他還是村里的保險取證員,誰家的牲畜要是被野生動物咬死了,他就得去拍照取證,傳給保險公司。
“仔細算算,收入來源比以前豐富多了。”格英掰著手指頭算起來,“有生態管護員的工資,有賣照片視頻的錢,有當保險取證員的收入,再加上養牦牛的收入,日子確實比以前好。更重要的是,咱們的草場保護得更好了!”
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啟動后,園區內像格英這樣的生態管護員已有17200多名,每年投入補助資金達3.7億元。2021年,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設立,面積從原來的12.31萬平方公里擴大到19.07萬平方公里。新擴進來的區域,又有4141戶牧民登記在冊。
格英的故事,正是青海萬千生態守護者轉型致富的縮影。如今的青海,越來越多的生態管護員,正用雙手守護著綠水青山,捧起了屬于自己的“金飯碗”。正如王國忠所說,這是新時代“靠山吃山”的幸福生活。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