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寧“公民道德宣傳日”主題示范活動中,市民分享身邊好人好事,讓文明新風浸潤人心。記者 陶 然 宋清溪 攝

貴德各志愿服務隊奔赴一線,開展“黨群齊心凈家園”文明實踐。貴德縣委宣傳部供圖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初秋時節的青海大地,云淡風輕,景色宜人,豐收在望。與生態美景、民族團結相得益彰的,是青海精神文明建設書寫的“文明答卷”。
地處世界屋脊的青海,既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也是多民族聚居的精神家園。近年來,青海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論述精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籌推進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促進城鄉文明融合發展,公民素養和社會文明程度持續提升,精神面貌更加昂揚。
擔負新的文化使命,如何進一步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青海篇章提供更強大的精神文化力量,創造更加光明的未來?
實踐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
在2025年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上,青海收獲豐碩成果:1個城市、41個村鎮、74家單位、13個家庭、11所學校獲得國家級文明稱號,吳天一榮獲第九屆“全國道德模范”稱號,7人獲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這一系列成就,彰顯了青海精神文明建設的高度與溫度,展現了青海各族兒女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
文明培育:以榜樣力量涵養崇德向善新風尚
思想光芒照亮前路,理論學習直達心間。青海堅持把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首要政治任務,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充分發揮各類宣講團隊作用,用“家鄉話、民族語”把黨的創新理論送到城鄉社區、學校課堂、群眾團體、草原牧場、田間地頭、工商企業。
榜樣是看得見的哲理,哪里有榜樣,哪里就有新氣象。近年來,青海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精心打造“青海好人”品牌,常態化開展先進典型選樹宣傳活動。累計選樹全國道德模范及提名獎獲得者78人、中國好人124人、全國新時代好少年5人;青海省道德模范及提名獎獲得者92人、“青海好人”89人,新時代青海好少年43人。
13年堅守可可西里無人區的“生態衛士”阿旺旦巴、危急關頭跳冰河救孩童的醫者馬蕊、13年光陰用孝心為癱瘓父親拭淚喂藥的盛國斌、將30萬元現金“完璧歸趙”的撒拉族面館老板馬有明……一批事跡突出、品德高尚、社會認可的先進模范為人們所熟識。
未成年人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關系國家前途命運。2025年秋季開學第一周,青海各級各類學校以“薪火相傳 強國有我”為主題,組織開展“開學第一課”系列活動,教育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國情懷、增強文化自信,以昂揚姿態開啟新學期。近年來,青海各地打造系列德育活動,推出各類研學活動,令未成年人在充分感受祖國大好風光、民族悠久歷史、優良革命傳統和新時代偉大成就中,增強道德觀念。
移風易俗是文明培育的重要內容。青海4149個行政村、515個社區普遍制定村規民約和居民公約,28個縣市區推出移風易俗優秀案例。在西寧市湟中區蘇爾吉村,黨員干部帶頭踐行,村干部主動參與村民紅白事,實施紅黑榜制度,推動移風易俗常態化;在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達玉五谷村,好人好事及志愿服務時長納入積分管理,從而持續壯大志愿服務隊伍;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丹麻鎮移風易俗曲藝宣講隊編排的各類文藝作品深受當地群眾歡迎。
今日之青海,以思想光芒照亮前行道路,推動全社會形成崇德向善、見賢思齊、德行天下的社會氛圍。
文明實踐:以陣地效能搭建服務群眾大平臺
文明實踐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多元文化交融的青海熱土正以“生態守護、民族團結、文明青海”三大特色為筆,積極探索新時代文明實踐的青海路徑,勾勒新時代文明實踐的壯美畫卷。
圍繞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青海各地把節日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和新的時代要求結合起來,推出的“大美青海”文藝輕騎兵、“河湟讀書會”“美麗草原我的家”等品牌活動深受群眾歡迎。2025年春節期間,圍繞“非遺賀新春 我的青海年”主題舉辦非遺宣傳展示活動597場(次),實現銷售收入883.92萬元,線上宣傳短視頻瀏覽量達697.4萬人次。
“培育新風正氣,做網絡文明和網絡安全的積極傳播者……”8月28日,青海省首個網絡文明教育實踐基地在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正式揭牌。大通縣自媒體聯盟向全縣自媒體從業者發出《共建網絡文明倡議書》,號召用實際行動傳播文明理念、共同守護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
一個個文明實踐陣地,一場場沉浸式宣講,一次次暖心志愿服務,一件件惠民實事……青海建成縣、鄉、村三級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5115個,實現全覆蓋目標。2024年實施的陣地效能提升行動,引導各地聚焦理論宣講,打造教育群眾大課堂;盤活陣地資源,打造宣傳群眾大網絡;賦能文明實踐,打造服務群眾大平臺。延伸拓展的2673個各類實踐點、基地、長廊,甚至覆蓋到甘肅省敦煌市七里鎮和青海油田后勤基地的6萬余名職工及家屬,構建起“全域覆蓋、就近可及”的文明實踐圈。
西寧市城西區古城臺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通過“云平臺”志愿服務系統、點單管理、微心愿等,有效強化“線上線下”相融機制;海東市樂都區七里店社區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陣地,搭建社區“銀齡學堂”,開設文化藝術、生活技能等課程,變“養老”為“享老”;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回族自治縣西灘鄉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打造暑期愛心公益課堂,通過建立愛心支教團,破解暑期家長“看娃難”“輔導愁”問題……
如今,像這樣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遍布青海各地,一幅幅和諧動人的畫面溫暖著人心、播撒著文明,潛移默化中,一顆顆新時代文明實踐的“種子”悄然在各族群眾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文明創建:以常態長效繪就全域文明新圖景
文明創建,利民惠民。青海堅持創建為民、創建惠民、創建靠民,推動精神文明創建工作走深走實,讓各族群眾共享文明成果。
“真的太好看啦!”青海省博物館內,捧著剛買到的“馬家窯彩陶”“雪豹寧萌”冰箱貼,西安游客李菲菲難掩興奮之情。這次青海之行,不僅讓她飽覽了壯闊的生態之美、動人的團結之美,更切身感受到了文明青海浸潤人心的溫度。
在西寧市城西區興海路街道的千家宴上,各族居民坐在一起品美味、話團結、聊發展、倡文明,其樂融融;在千里之外的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的果洛藏貢麻村,牧民果春海正用“綠色積分”在村里的超市兌換生活用品……從城市到鄉村,從校園到家庭,青海大地上正在上演著一幕幕文明創建的生動場景。近年來,青海以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園“五大創建”為抓手,將生態文明與民族團結融入文明建設全過程,走出了一條具有高原特色的文明發展之路。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中,青海始終秉持創建為民、創建惠民、創建靠民的原則,突出群眾滿意和常態長效,聚焦減輕基層負擔和民生實事,在美化城市顏值、提升百姓素質中提升創建水平。
在青海,文明村鎮建設成果豐碩。各村鎮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積極開展各類文化活動與志愿服務,豐富村民精神生活,弘揚時代新風。在環境整治方面,大力推進人居環境改善,讓鄉村顏值持續提升。通過完善村規民約、發揮紅白理事會作用,移風易俗成效顯著。
文明單位是行業文明的助推器,也是社會文明的催化劑。門源百里花海蜂業有限公司通過土地托管帶動713戶農民年增收747萬元,用實際行動詮釋著文明單位的社會責任。在青海,74家全國文明單位如同74顆文明種子,在高原各地生根發芽。
家風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庭文明則社會文明。青海各地各部門以組織開展文明家庭創建為抓手,優化創建思路舉措,在政策導向、指標體系等方面與其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融合配套、相互促進。
學校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創建文明校園關乎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青海各大中小學對標“思想道德建設好、領導班子建設好、教師隊伍建設好、校園文化建設好、優美環境建設好、活動陣地建設好”的創建標準,在機制創新、文化浸潤、實踐育人等方面取得成效。
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在打造生態文明高地與建設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省的征程上,青海正以奮力之筆,在江源大地書寫著文明青海精彩答卷。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