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內 時評 黨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創 視頻 省委文件 新聞 政務 旅游 生態 體育 專題 圖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  藏文網
 
站內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 : 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高質量發展調研行】等待馬蓮花開
來源:青海日報
作者:咸文靜
發布時間:2025-08-13 07:27:13
編輯:何繼紅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直到坐上回程的大巴,王儉鋒心中都還有些激動。一閉眼,孩子們的模樣就撞進腦海——張耀軒看到雪豹時的歡呼、張瑞琪跟著巖羊奔跑時的喜悅、陳佳寧聽到氣候變暖冰川融化時的沉默……像漲潮的水,漫過心口。

  突然,一個稚嫩的聲音在他的腦海中炸開:

  “如果磨難還在,

  我也不會忘記,

  美麗的祁連。”

在祁連山國家公園野生動物救護繁育站,孩子們正在尋找小動物。咸文靜 攝

  一

  那是一周前的清晨,一輛大巴車穩穩停在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李二堡鎮馬蓮灘村的廣場上。王儉鋒站在車門旁,等待著這一天的主角。

  今年30歲出頭的王儉鋒是個典型的西北漢子,地地道道的甘肅天水人。2018年從青海民族大學畢業后,考入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2021年6月,單位要選派駐村工作隊的消息剛傳開,從小在農村長大的他迫不及待地報了名。第二個月,作為工作隊成員,王儉鋒從省城來到馬蓮灘村。

  馬蓮灘村是個搬遷村。過去,村民們都住在七八公里外的山溝里。2018年8月,持續的降雨讓這個依山而居的村莊遭受重創。當年冬天,全村整體搬遷到李二堡鎮范家村鄰界。

  走家串戶的日子中,王儉鋒發現,跟大多數農村情況一樣,馬蓮灘村125戶477人中,留在村上的多是“一老一小”。從幼兒園到中學的娃就有52個。這些孩子的父母親幾乎都在外地務工。陪伴他們的,除了爺爺奶奶,也許只有手機。

  “在我淺顯的理解中,鄉村振興說白了是人的振興,孩子更是關鍵。”王儉鋒在工作日志里寫下,“無論是易地搬遷還是產業發展,最終的落腳點都必將回到孩子們的身上。”

小巖羊成為研學老師的“新課本”。咸文靜 攝

  二

  王儉鋒嘗試著在節假日組織一些活動,帶著孩子們一起做游戲、講故事,教他們做飯,給予心理輔導。同時多方奔走,聯系公益組織捐贈物資,落實關愛困境兒童服務項目,并通過朋友的牽線搭橋,讓村里的孩子與國際村小學的孩子們建立一對一筆友通信關系……

  變化是從一次讀書分享會開始的。翻出村圖書館那本磨掉角的《孩子們的詩》。剛念完,10歲的張瑞琪突然舉手:“王叔叔,我們也能寫詩嗎?”

  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孩子們趴在村會議室的長條桌上,鉛筆尖在田字格里戳戳點點。

  “春天,柳樹和楊樹從同一個土地里生長出。后來他們在一起了,生下了春天的第一個孩子,一生幸福下去。”

  “林是綠的,林中有風,林中有鳥,林中也有未來的夢想。”

  “夜晚,山中放出白色的光芒,像是媽媽在天堂的光芒,讓我流下了淚水。”

  “奶奶說,土里有東西。長大了發現,土里是奶奶的汗。”

  ……

  這些句子像村道邊上的蒲公英,帶著泥土氣,輕輕一吹就落進心里。在王儉鋒的支持下,小家伙們像是發現了新大陸一般,樂此不疲地創作著。大山、河流、野花……都成了詩里的主角。這些文字就像山野間的精靈,在孩子們的心中肆意生長。他們在詩歌的世界中找到了快樂,王儉鋒透過這種快樂,走進了他們的世界。

  接觸得越多,王儉鋒越覺得,對于這些留守兒童來說,精神世界的滋養遠比物質生活的關愛更迫切。突然,一個念頭在心里出現:怎么能創造機會讓他們走出馬蓮灘、走出大山?

  去哪兒?

  “祁連山國家公園!咱林草人的‘根據地’,讓娃兒們去認認門!”剛把想法告訴工作隊的馬應龍書記,一拍即合的兩人不約而同地想到了這個地方。給領導匯報、和單位協調、對接專業機構、與學生家長溝通……終于趕在駐村期滿之時,敲定了行程。

  清晨7點,還沒到出發的時間。陳佳寧來了,張茹蕓來了,張瑞林、張瑞琪、張曉婷、張娜、李積斌、張耀軒、蒲慧正都來了。

  這輛載滿夢想的大巴車,出發了。

王儉鋒給孩子們介紹情況。咸文靜 攝

  

  大巴車沿著蜿蜒的山路緩緩前行,車窗外的景色漸漸褪去村莊的煙火氣,換上草原特有的蒼茫與遼闊。起初,孩子們還被沿途的風景所吸引,嘰嘰喳喳地討論著哪片云朵像棉花糖,哪叢野花的顏色最鮮亮。可當喜馬拉雅旱獺第一次出現在視野里時,車廂里突然沸騰了起來。

  “那是臭鼬嗎?”張耀軒扒著車窗,鼻子幾乎要貼在玻璃上,聲音里帶著難以置信的雀躍。雖然他也只在書里見過臭鼬的黑白條紋。

  王儉鋒笑著搖頭:“是旱獺,就是網上特別火的那個表情包,會尖叫的那個。”

  話音剛落,后排的李積斌突然站起來,模仿旱獺直起身子的模樣,粗著嗓子喊:“啊!”

  就在全車人笑作一團的時候,祁連山國家公園生態科普館來到眼前。巨大的生態沙盤、逼真的動物標本,還有被“裝”進盒子里的鳥鳴,孩子們的眼睛像被點亮的星星。

  在展陳中心,氣氛突然靜了下來。聽講解員說起正在融化的八一冰川,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圖片上的冰川像是大地鑲嵌的一塊巨型寶石,可幾十年后,它將不復存在。

  “王叔叔,冰川化了會怎么樣?”陳佳寧眼睛瞪得圓圓的,輕聲問道。

  “就像你們夏天吃冰棍一樣。”王儉鋒靠過來,指著屏幕上的圖片。“融化的水會流進江河,但山里的小動物可能就沒地方住了。”當看到孩子們臉上凝重的表情,他又忍不住說:“生態環境就是這么脆弱,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從自己身邊的小事做起,保護環境。”

  孩子們的臉慢慢沉了下來。李積斌突然舉手:“我不亂扔垃圾了!”張耀軒跟著說:“我要繼續給村里的小樹澆水!”

云拂祁連山。韓守財 攝

  四

  第三站是祁連山國家公園野生動物救護繁育站。剛走進院子,就看到兩只小巖羊在院子里悠閑地踱步。

  “它們都是工作人員發現的落單的巖羊寶寶,現在還在吃奶呢。”工作人員的聲音里帶著寵溺。

  李積斌突然舉手:“它會想家嗎?”

  研學中心的老師愣了愣,隨即笑起來:“會啊,等它好了,我們就送它回祁連山深處,那里有它的伙伴。”

  “看,那是什么?”

  沿著木棧道往山里走,灌木叢里突然傳來響動。一只白唇鹿從樹后探出頭,淺褐色的皮毛上沾著草葉,鼻尖濕漉漉的。

  “它叫媛媛,是個女孩子,所以沒有角。”講解員剛說完,媛媛就慢悠悠走到棧道旁,用鼻子蹭了蹭欄桿。

  “媛媛!”“媛媛!”“媛媛!”在大家此起彼伏的招呼聲中,陳佳寧試探著伸出手,指尖剛觸到它的絨毛,媛媛就輕輕蹭了蹭她的掌心,引得孩子們一陣羨慕。

  “瞧,這只雪豹已經15歲了。”順著工作人員手指的方向看去,一只雪豹懶洋洋地趴在獸舍的木房子里。孩子們的腳步不約而同地頓住,連呼吸都放輕了。張耀軒睜大眼睛,貪婪地望著心中的偶像。那眼神中,有驚喜,有敬畏,更有一種與自然相遇的雀躍。

  “孩子們,你們最喜歡什么動物?想對它們說些什么?”

  活動臨近尾聲,來自境尚(青海)自然科普文化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開口問道。

  “我喜歡黑頸鶴!”

  “它很優雅!還會跳舞!”

  “我想和雪豹大哥做朋友!”

  看著孩子們被陽光曬得通紅的臉蛋,王儉鋒突然覺得這次研學比他想象的更有意義——那些關于自然的認知,從來都不是課本上的鉛字,而是此刻小鹿鼻尖的溫度,是巖羊跑過身邊時帶起的風,是孩子們眼里悄然萌發的光。

  五

  回程的路上,孩子們大多累得睡著了。陳佳寧的頭靠在窗玻璃上,嘴角還翹著;張耀軒的手里握著老師發給他的科普手冊;李積斌的外套上沾著草汁,像印了片小小的草原。

  大巴車繼續前行,載著滿車的疲憊與夢想,駛向馬蓮灘村的方向。

  王儉鋒望著窗外掠過的風景,心里像被什么東西填滿了。他知道,這次祁連山之行,不僅讓孩子們看到了更廣闊的世界,更在他們心里種下了一顆種子——關于自然,關于熱愛,關于守護。

  突然間,他想起馬蓮灘村名字的由來——那是長在村里的一種植物,名叫馬蓮花。盛開時,紅的、黃的、紫的、粉的,煞是好看。

  “這些孩子不就是馬蓮花嗎?我們能做的僅是澆水、施肥,其余留給他們盡情盛開,盛開在希望的田野上。”

  王儉鋒輕輕靠在椅背上,嘴角揚起一抹微笑。

  【手記】種好留守兒童的“心靈田”

  第一次聽到王儉鋒和馬蓮灘村的故事是在今年4月。在我的采訪對象中,一門心思為村上謀發展的駐村干部不少,為老鄉解決急難愁盼的也不少,但將村上的留守兒童作為自己工作重點的,不多。

  王儉鋒是一個會讓人意外的采訪對象。操著一口地道的民和方言,結果是甘肅天水人;看起來是個鋼鐵直男,卻總能關注到孩子內心深處的脆弱敏感;對于大家來說,他是親密無間的好伙伴,可一旦有誰犯了錯,王叔叔就會瞬間切換到“嚴父”模式。

  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環境和教育條件得到了明顯改善。以馬蓮灘村為例,大量年輕人外出務工,這讓他們家里的物質生活有了保障。在物質生活逐漸豐富的同時,對于一些孩子來說,精神層面的匱乏才是他們面臨的困境。與祖輩間的代溝、與父母長時間分離所造成的負面影響、龐雜的網絡信息帶來的沖擊……都成為成長道路上的問題。

  就像文章中寫到的那樣,“一老一小”的留守問題在農村十分普遍,這些孩子的健康成長,從小處看,關系到他們的家庭;往大里說,關系到我們的未來。

  從鄉村振興角度來看,留守兒童的成長應當與鄉村全面振興相輔相成。全面振興的鄉村能夠為留守兒童的幸福成長提供基礎保障,不遠的將來,他們又可以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內生動力。王儉鋒用真心真情關愛留守兒童,體現了新時代年輕干部的擔當作為,也是完善留守兒童關愛保障體系的一種探索。讓我們期待更多這樣的暖心故事,在廣袤鄉村續寫新的篇章。

  (來源:青海日報)

推薦閱讀
吳曉軍: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羅東川:為全省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2025“第一縷陽光”全球同拍中國年在青海啟動
青海省30名藥品安全社會監督員受聘上崗
青海新聞網有限公司招聘總成績及體檢等事項通知
青海新聞網有限公司公開招聘工作人員筆試公告
城市信用監測排名,西寧創新高
同仁稅務部門打通老舊小區辦證“關鍵一環”
24H熱點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高質量發展調研行】等...
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廳多舉措保障游樂設施及汛期安全
青海省紅十字人體器官捐獻博愛紀念園開園
青海小將首屆全國青少年田徑運動會傳捷報
揭幕戰打響,期待值拉滿!——青海省第八屆少數民...
【文化中國行】文化盛宴與民生溫度的雙向奔赴——...
青海剛察縣: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全州領跑
青海省玉樹州囊謙縣委原副書記、縣長西然江措嚴重...
青海果洛州:扶殘助殘托起殘疾人美好生活
青海海北州:出臺穩定畜牧業生產獎補方案
熱點圖片
黨建引領 激活鄉村振興“紅色引擎”
黨建引領 激活鄉村振...
巡診四千里 情暖三江源
巡診四千里 情暖三江源
一路治沙 一路生金——海南州貴南縣做好“沙文章”的探索實踐
一路治沙 一路生金—...
云端青海 天地間最恢宏的調色盤
云端青海 天地間最恢...
瀚海植綠筑屏障 青海“綠色長龍”保高原生態
瀚海植綠筑屏障 青海...
日交易額突破1000萬元 青海省河南縣活畜交易集散中心迎來交易熱
日交易額突破1000萬...
湟中警民合力救助受傷紅隼
湟中警民合力救助受...
青海紅果果云端走四方
青海紅果果云端走四方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網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
未經青海新聞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img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高質量發展調研行】等待馬蓮花開

青海日報
2025-08-13 07:27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二維碼查看全文
img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img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高質量發展調研行】等待馬蓮花開

青海日報
2025-08-13 07:27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或發送給朋友、保存圖片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高質量發展調研行】等待馬蓮花開

  • 2025-08-13 07:27:13
  • 來源:青海日報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直到坐上回程的大巴,王儉鋒心中都還有些激動。一閉眼,孩子們的模樣就撞進腦海——張耀軒看到雪豹時的歡呼、張瑞琪跟著巖羊奔跑時的喜悅、陳佳寧聽到氣候變暖冰川融化時的沉默……像漲潮的水,漫過心口。

  突然,一個稚嫩的聲音在他的腦海中炸開:

  “如果磨難還在,

  我也不會忘記,

  美麗的祁連。”

在祁連山國家公園野生動物救護繁育站,孩子們正在尋找小動物。咸文靜 攝

  一

  那是一周前的清晨,一輛大巴車穩穩停在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李二堡鎮馬蓮灘村的廣場上。王儉鋒站在車門旁,等待著這一天的主角。

  今年30歲出頭的王儉鋒是個典型的西北漢子,地地道道的甘肅天水人。2018年從青海民族大學畢業后,考入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2021年6月,單位要選派駐村工作隊的消息剛傳開,從小在農村長大的他迫不及待地報了名。第二個月,作為工作隊成員,王儉鋒從省城來到馬蓮灘村。

  馬蓮灘村是個搬遷村。過去,村民們都住在七八公里外的山溝里。2018年8月,持續的降雨讓這個依山而居的村莊遭受重創。當年冬天,全村整體搬遷到李二堡鎮范家村鄰界。

  走家串戶的日子中,王儉鋒發現,跟大多數農村情況一樣,馬蓮灘村125戶477人中,留在村上的多是“一老一小”。從幼兒園到中學的娃就有52個。這些孩子的父母親幾乎都在外地務工。陪伴他們的,除了爺爺奶奶,也許只有手機。

  “在我淺顯的理解中,鄉村振興說白了是人的振興,孩子更是關鍵。”王儉鋒在工作日志里寫下,“無論是易地搬遷還是產業發展,最終的落腳點都必將回到孩子們的身上。”

小巖羊成為研學老師的“新課本”。咸文靜 攝

  二

  王儉鋒嘗試著在節假日組織一些活動,帶著孩子們一起做游戲、講故事,教他們做飯,給予心理輔導。同時多方奔走,聯系公益組織捐贈物資,落實關愛困境兒童服務項目,并通過朋友的牽線搭橋,讓村里的孩子與國際村小學的孩子們建立一對一筆友通信關系……

  變化是從一次讀書分享會開始的。翻出村圖書館那本磨掉角的《孩子們的詩》。剛念完,10歲的張瑞琪突然舉手:“王叔叔,我們也能寫詩嗎?”

  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孩子們趴在村會議室的長條桌上,鉛筆尖在田字格里戳戳點點。

  “春天,柳樹和楊樹從同一個土地里生長出。后來他們在一起了,生下了春天的第一個孩子,一生幸福下去。”

  “林是綠的,林中有風,林中有鳥,林中也有未來的夢想。”

  “夜晚,山中放出白色的光芒,像是媽媽在天堂的光芒,讓我流下了淚水。”

  “奶奶說,土里有東西。長大了發現,土里是奶奶的汗。”

  ……

  這些句子像村道邊上的蒲公英,帶著泥土氣,輕輕一吹就落進心里。在王儉鋒的支持下,小家伙們像是發現了新大陸一般,樂此不疲地創作著。大山、河流、野花……都成了詩里的主角。這些文字就像山野間的精靈,在孩子們的心中肆意生長。他們在詩歌的世界中找到了快樂,王儉鋒透過這種快樂,走進了他們的世界。

  接觸得越多,王儉鋒越覺得,對于這些留守兒童來說,精神世界的滋養遠比物質生活的關愛更迫切。突然,一個念頭在心里出現:怎么能創造機會讓他們走出馬蓮灘、走出大山?

  去哪兒?

  “祁連山國家公園!咱林草人的‘根據地’,讓娃兒們去認認門!”剛把想法告訴工作隊的馬應龍書記,一拍即合的兩人不約而同地想到了這個地方。給領導匯報、和單位協調、對接專業機構、與學生家長溝通……終于趕在駐村期滿之時,敲定了行程。

  清晨7點,還沒到出發的時間。陳佳寧來了,張茹蕓來了,張瑞林、張瑞琪、張曉婷、張娜、李積斌、張耀軒、蒲慧正都來了。

  這輛載滿夢想的大巴車,出發了。

王儉鋒給孩子們介紹情況。咸文靜 攝

  

  大巴車沿著蜿蜒的山路緩緩前行,車窗外的景色漸漸褪去村莊的煙火氣,換上草原特有的蒼茫與遼闊。起初,孩子們還被沿途的風景所吸引,嘰嘰喳喳地討論著哪片云朵像棉花糖,哪叢野花的顏色最鮮亮。可當喜馬拉雅旱獺第一次出現在視野里時,車廂里突然沸騰了起來。

  “那是臭鼬嗎?”張耀軒扒著車窗,鼻子幾乎要貼在玻璃上,聲音里帶著難以置信的雀躍。雖然他也只在書里見過臭鼬的黑白條紋。

  王儉鋒笑著搖頭:“是旱獺,就是網上特別火的那個表情包,會尖叫的那個。”

  話音剛落,后排的李積斌突然站起來,模仿旱獺直起身子的模樣,粗著嗓子喊:“啊!”

  就在全車人笑作一團的時候,祁連山國家公園生態科普館來到眼前。巨大的生態沙盤、逼真的動物標本,還有被“裝”進盒子里的鳥鳴,孩子們的眼睛像被點亮的星星。

  在展陳中心,氣氛突然靜了下來。聽講解員說起正在融化的八一冰川,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圖片上的冰川像是大地鑲嵌的一塊巨型寶石,可幾十年后,它將不復存在。

  “王叔叔,冰川化了會怎么樣?”陳佳寧眼睛瞪得圓圓的,輕聲問道。

  “就像你們夏天吃冰棍一樣。”王儉鋒靠過來,指著屏幕上的圖片。“融化的水會流進江河,但山里的小動物可能就沒地方住了。”當看到孩子們臉上凝重的表情,他又忍不住說:“生態環境就是這么脆弱,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從自己身邊的小事做起,保護環境。”

  孩子們的臉慢慢沉了下來。李積斌突然舉手:“我不亂扔垃圾了!”張耀軒跟著說:“我要繼續給村里的小樹澆水!”

云拂祁連山。韓守財 攝

  四

  第三站是祁連山國家公園野生動物救護繁育站。剛走進院子,就看到兩只小巖羊在院子里悠閑地踱步。

  “它們都是工作人員發現的落單的巖羊寶寶,現在還在吃奶呢。”工作人員的聲音里帶著寵溺。

  李積斌突然舉手:“它會想家嗎?”

  研學中心的老師愣了愣,隨即笑起來:“會啊,等它好了,我們就送它回祁連山深處,那里有它的伙伴。”

  “看,那是什么?”

  沿著木棧道往山里走,灌木叢里突然傳來響動。一只白唇鹿從樹后探出頭,淺褐色的皮毛上沾著草葉,鼻尖濕漉漉的。

  “它叫媛媛,是個女孩子,所以沒有角。”講解員剛說完,媛媛就慢悠悠走到棧道旁,用鼻子蹭了蹭欄桿。

  “媛媛!”“媛媛!”“媛媛!”在大家此起彼伏的招呼聲中,陳佳寧試探著伸出手,指尖剛觸到它的絨毛,媛媛就輕輕蹭了蹭她的掌心,引得孩子們一陣羨慕。

  “瞧,這只雪豹已經15歲了。”順著工作人員手指的方向看去,一只雪豹懶洋洋地趴在獸舍的木房子里。孩子們的腳步不約而同地頓住,連呼吸都放輕了。張耀軒睜大眼睛,貪婪地望著心中的偶像。那眼神中,有驚喜,有敬畏,更有一種與自然相遇的雀躍。

  “孩子們,你們最喜歡什么動物?想對它們說些什么?”

  活動臨近尾聲,來自境尚(青海)自然科普文化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開口問道。

  “我喜歡黑頸鶴!”

  “它很優雅!還會跳舞!”

  “我想和雪豹大哥做朋友!”

  看著孩子們被陽光曬得通紅的臉蛋,王儉鋒突然覺得這次研學比他想象的更有意義——那些關于自然的認知,從來都不是課本上的鉛字,而是此刻小鹿鼻尖的溫度,是巖羊跑過身邊時帶起的風,是孩子們眼里悄然萌發的光。

  五

  回程的路上,孩子們大多累得睡著了。陳佳寧的頭靠在窗玻璃上,嘴角還翹著;張耀軒的手里握著老師發給他的科普手冊;李積斌的外套上沾著草汁,像印了片小小的草原。

  大巴車繼續前行,載著滿車的疲憊與夢想,駛向馬蓮灘村的方向。

  王儉鋒望著窗外掠過的風景,心里像被什么東西填滿了。他知道,這次祁連山之行,不僅讓孩子們看到了更廣闊的世界,更在他們心里種下了一顆種子——關于自然,關于熱愛,關于守護。

  突然間,他想起馬蓮灘村名字的由來——那是長在村里的一種植物,名叫馬蓮花。盛開時,紅的、黃的、紫的、粉的,煞是好看。

  “這些孩子不就是馬蓮花嗎?我們能做的僅是澆水、施肥,其余留給他們盡情盛開,盛開在希望的田野上。”

  王儉鋒輕輕靠在椅背上,嘴角揚起一抹微笑。

  【手記】種好留守兒童的“心靈田”

  第一次聽到王儉鋒和馬蓮灘村的故事是在今年4月。在我的采訪對象中,一門心思為村上謀發展的駐村干部不少,為老鄉解決急難愁盼的也不少,但將村上的留守兒童作為自己工作重點的,不多。

  王儉鋒是一個會讓人意外的采訪對象。操著一口地道的民和方言,結果是甘肅天水人;看起來是個鋼鐵直男,卻總能關注到孩子內心深處的脆弱敏感;對于大家來說,他是親密無間的好伙伴,可一旦有誰犯了錯,王叔叔就會瞬間切換到“嚴父”模式。

  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環境和教育條件得到了明顯改善。以馬蓮灘村為例,大量年輕人外出務工,這讓他們家里的物質生活有了保障。在物質生活逐漸豐富的同時,對于一些孩子來說,精神層面的匱乏才是他們面臨的困境。與祖輩間的代溝、與父母長時間分離所造成的負面影響、龐雜的網絡信息帶來的沖擊……都成為成長道路上的問題。

  就像文章中寫到的那樣,“一老一小”的留守問題在農村十分普遍,這些孩子的健康成長,從小處看,關系到他們的家庭;往大里說,關系到我們的未來。

  從鄉村振興角度來看,留守兒童的成長應當與鄉村全面振興相輔相成。全面振興的鄉村能夠為留守兒童的幸福成長提供基礎保障,不遠的將來,他們又可以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內生動力。王儉鋒用真心真情關愛留守兒童,體現了新時代年輕干部的擔當作為,也是完善留守兒童關愛保障體系的一種探索。讓我們期待更多這樣的暖心故事,在廣袤鄉村續寫新的篇章。

  (來源:青海日報)

作者 咸文靜
編輯:何繼紅
青海新聞網版權所有
无码中文字幕日韩专区| 无码AV中文一区二区三区| 男人的天堂无码动漫AV| 佐佐木明希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 无码AV岛国片在线播放| 精品人妻无码专区中文字幕| 免费无码国产在线观国内自拍中文字幕| 免费A级毛片无码A∨免费| 精品人妻中文av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精品自拍无码|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体验| 久久久久久精品无码人妻| 久久e热在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99| 无码任你躁久久久久久久| 99久久国产热无码精品免费久久久久 | 国产V片在线播放免费无码|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免下载|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最近高清中文在线国语字幕5| 人妻无码αv中文字幕久久琪琪布| 草草久久久无码国产专区 | 亚洲一区无码精品色| 播放亚洲男人永久无码天堂 | 狠狠躁狠狠躁东京热无码专区|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蜜桃| 久久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狠狠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 无码国产伦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精品久久亚洲中文无码| 免费无码作爱视频| 国产色无码精品视频免费|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一线岛国| 中文字幕人妻中文AV不卡专区| 熟妇人妻中文a∨无码| 中文字幕VA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 中文字幕 亚洲 欧美 | 亚洲AV区无码字幕中文色| 91在线中文字幕| 亚洲欧洲中文日韩av乱码|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不卡| 精品人妻无码区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