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我家孩子已經3歲了,因為沒戶口,得了病住院報銷都辦不了,這可咋辦?”去年年底,西寧市湟源縣申中鄉廟溝村村委會里,村民李銀庫攥著雙手,無助地向村干部陳啟貴求助。原來,他的養女身體不好,常需住院治療,卻因收養手續不全成了“黑戶”,沒戶口辦不了醫保,醫藥費像座大山壓得全家喘不過氣。
了解到這一情況后,陳啟貴立刻上報到鄉上,鄉干部當天就帶著材料和表格上了門。“您別擔心,這事我們肯定管到底!”民政助理員小陳一邊記錄,一邊安撫,“不全的收養手續我們聯系民政局補,醫保那邊先走監測幫扶綠色通道,咱們先解決治療費。”
接下來的10個月時間里,鄉干部成了李銀庫家的常客。他們分工明確,有人負責跑民政局對接收養政策事項,有人去派出所溝通戶口辦理流程,還有人到醫保局協調臨時救助……李銀庫看著他們為自己的事如此辛苦,總覺得過意不去,但鄉干部們安慰他說:“孩子的事是大事,再麻煩也得辦妥,您就別擔心啦!”
終于,今年8月3日這天,鄉干部為李銀庫夫婦送去了嶄新的戶口本。看到孩子的名字印在上面,夫妻倆激動得紅了眼圈。更讓他們高興的是,醫保手續也完成了同步辦結,一家人懸著的心終于落了地。
李銀庫家的經歷,正是申中鄉“兒童成長護航機制”落地見效的生動縮影。為筑牢未成年人保護防線,鄉黨委以該機制為核心,構建起了全方位的兒童關愛體系。
申中鄉的22個網格,就像一張大網,把家家戶戶都“兜”了進來。村干部與網格員們分片包戶,每月至少上門走訪一次,既關注困境兒童的飲食、穿戴、居住安全等生活細節,也留意留守兒童因父母缺位可能產生的孤獨、自卑等心理狀態。通過建立詳細工作臺賬,每個孩子的情況都被精準記錄,確保了無一處細節被遺漏,這為后續幫扶工作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同時,依托“兒童成長護航機制”,申中鄉針對不同困境兒童推出精準救助措施:27名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全部納入特困救助范圍,每月按時發放足額生活補助,切實保障基本生活;4名困境兒童成功對接“愛心助學”項目,不僅獲得一對一課業輔導,還收到了書包、文具等學習用品,助力安心求學;2名留守兒童的爺爺奶奶在網格員指導下學會了使用視頻電話,孩子每周能與在外務工的父母通過視頻“見面”,有效緩解了親情缺失帶來的情感空缺。
物質幫扶之外,申中鄉更注重兒童身心健康發展。通過“愛心志愿者”結對幫扶,定期開展心理疏導以排解煩惱,通過課業輔導提升成績,以親情陪伴的方式彌補情感缺失,為孩子注入溫暖關懷;利用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開設繪畫、手工等課程,豐富課余生活,幫助孩子培養興趣、樹立自信;結合實際需求開展法治宣傳,邀請律師以鮮活案例講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通過普法動畫片等趣味形式,讓孩子在輕松氛圍中了解法律、敬畏法律,最重要的是,學會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
正是這一件件“小事”,像一縷縷陽光,照進了孩子們的心里。“以前總覺得自己很孤單、很無聊,總喜歡發呆。現在志愿者王姐姐每周都來看我,教我畫畫,還陪我聊天,我再也不害怕了,每天能開開心心上學,時不時還能和爸爸媽媽視頻通話,老師和同學都說我現在性格越來越好了!”申中鄉廟溝村留守兒童張啟英的一番話,正是對申中鄉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最直觀的肯定。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全社會的共同關愛下,孩子們的笑臉一定會愈加燦爛!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