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8月12日,記者從省農業農村廳獲悉,2022年以來,全省系統實施縣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能力建設三年行動,圍繞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建設,系統推進基礎設施升級、檢測能力突破、人才隊伍建設和區域協同發展,全省農產品質檢體系實現涉農區域全覆蓋,為守護“青字號”農產品構筑堅實安全屏障。
面對農牧區地域廣闊、檢測基礎薄弱的現實,我省重點支持8個市州級及18個縣級機構完成實驗室新建或改擴建工程。目前,全省建成三級質檢機構48家(省級1家、市州級8家、縣區級39家),實驗室總面積1.57萬平方米,儀器設備總值1.06億元,檢測范圍覆蓋牦牛、藏羊、青稞等八大類高原特色產品,基礎設施與網絡覆蓋實現全面升級。
以實驗室資質認定(CMA)和檢測機構考核(CATL)“雙認證”為核心抓手,構建分級認證推進機制。通過三年攻堅,新增18家縣級及以上機構通過“雙認證”,實現39個農業縣區全覆蓋,認證機構總量增長9倍。檢測能力實現顯著提升,覆蓋農藥殘留、獸藥殘留、重金屬等6大類風險因子;聚焦“治違禁控藥殘”專項行動,針對性強化12種高風險參數檢測能力,建立重點品種專項監測數據庫,高風險農產品問題發現率提升25個百分點,檢測資質與技術水平取得重大突破。
針對基層技術力量薄弱問題,建立分層分類培訓體系。創新建立“培訓-比武-驗證”能力提升機制,累計選拔儲備技術骨干43名,人才隊伍建設與技術水平持續提升。同時,創新構建“精準幫扶+片區指導”雙軌機制,建立檢測數據共享平臺,推動區域間檢測結果互認,被幫扶機構平均檢測參數提升70%,檢測報告差錯率下降至0.8%,區域最大能力差距縮小至15個百分點以內,區域協同發展機制逐步完善。
。▉碓矗呵嗪H請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