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賽場上,笑到了最后的人。

北嘎項目活動賽場。李興發 冉志敏 欒雨嘉 攝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緊扣腰帶,蓄勢待發;搶抱旋摔,勾絆制敵;沉著抱定,較勁角力……”8月16日,青海省第八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北嘎項目的戰火,在黃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縣民族體育館熊熊燃燒。這項源于藏族先民與自然抗爭、部落交鋒的古老競技——北嘎(藏式摔跤),此刻正迸發著力量與智慧碰撞的耀眼光芒。
9時許,嘹亮的國歌響起,拉開了這場體育盛宴的序幕。開幕活動后,北嘎對決正式上演。
場地中央,圓形跤墊如同莊嚴的角力場。本屆民族式摔跤比賽裁判長張全強介紹:“外圍1米的消極區與1.5米的保護區,無聲保障著比賽的安全與秩序。”
檢錄完畢,系著藍紅腰帶的選手目光如炬,身著跤衣、腳蹬緊踝摔跤鞋踏入賽場。裁判擲幣定序,首輪較量在來自青海民族大學的李家興與來自海北藏族自治州的李旦間展開。觀眾席瞬間沸騰,助威聲浪此起彼伏。場邊,參加搏克項目的青海民族大學學生曹宇靜緊盯隊友,急喊:“穩住重心,壓低身子!推出去啊。”她告訴記者,因為課余時間在學校支持下堅持訓練,對這次運動會充滿信心。
賽場上,雙方雙手緊扣對方腰帶,進退試探,角力無聲卻驚心。這是純粹力量與瞬間智慧的碰撞。藍方選手驟然發力,一記精準反扣,紅方腰帶著地!驚呼聲中,有觀眾高喊:“壓住了!反擊啊!”
“看紅腰帶!退步蓄力,這突進漂亮啊。”又一輪次,觀眾激動地站起來喝彩。
場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領隊巴雅拉格(蒙古族)目光緊隨戰局,一輪結束才感慨道:“咱們省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已經舉辦八屆了,我一直都參與其中。這次海西州加上教練和領隊共23人,多為蒙古族、藏族選手。看這滿場觀眾,年輕面孔越來越多,摔跤項目火著呢!”語停,他屏息凝神,雙手放在膝蓋,直到這一輪次分出勝負,他又繼續:“過去拼蠻力,如今講技巧。北嘎比賽中,雙手不離腰帶,但左擰右轉、退拉結合,講究大著呢,力量是根基!”
三局兩勝制下,勝負往往在一瞬之間。一名選手膝蓋不慎先著地,裁判果斷判為進攻無效;另有一對選手同時倒地,難分先后,被判“平跤”,需重新較量。規則嚴明,判罰公正,正是現代賽事對傳統的最好傳承。
總裁判長范增成看著賽場,深有感觸:“民族式摔跤,文字還沒有的時候,就有了。在黨和國家重視與關懷下,參與的人越來越多。比如西寧市祁連路小學、曉泉小學等都開了摔跤課,傳承有根了。”
到了第20輪次,比賽愈發激烈。來自海西州隊的兩名選手狹路相逢,他們的對決充滿了戲劇性。一開始,雙方勢均力敵,僵持不下。突然,一方選手發力,竟將另一方抱起,上演了浪漫的“秋千抱”,旋轉兩圈。觀眾先是一愣,隨即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和歡呼聲。這一刻,賽場不僅是競技的舞臺,更像是一場歡樂的聚會。
比賽雖然結束,但北嘎的力量仍在高原回響:尕海村的草場上,少年嬉戲纏斗的身影依舊;青海民族大學的訓練館里,摔撲的悶雷聲不絕于耳。
當不同民族的手為同一規則緊握腰帶,當喝彩聲為每一個精彩的動作超越語言的界限,這場古老腰臂間的對話,已在青海高原筑起了一座比金牌更璀璨、比競技更恒久的精神家園——那便是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堅實力量。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