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七八月份的西寧夜晚總是充滿了煙火氣:
在唐道·637熱鬧的廣場上,力盟步行街開闊的空地中,在公園內、林蔭道旁,一個個獨具巧思的小攤次第亮起燈光,成為城市夜晚的獨特風景。冰爽解渴的飲品、香氣四溢的燒烤、獨具特色的手工藝品、簡單易上手的套圈游戲……各類商品琳瑯滿目,眾多小游戲好玩有趣,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駐足圍觀。
煙火升騰夜經濟,激發就業創業新活力!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既有三兩成行的年輕人,也有與子女相攜而來的老年人。此起彼伏的叫賣聲、旺盛的人氣,正轉化為攤主們實實在在的收入,成為本地民生經濟發展的“微細胞”。
近日,國家統計局西寧調查隊聚焦西寧市四區地攤從業者的經營狀態及消費者的體驗評價開展專項調研,從供需雙視角透視古城煙火氣的發展變化。
地攤經濟呈現“剛需主導”格局
國家統計局西寧調查隊調查顯示,西寧市地攤從業者的結構呈現“雙集中”特點。從數據來看,61.9%的地攤從業者為35歲至55歲的中高齡群體,64.3%的地攤從業者受教育程度為初中及以下學歷。同時,65.5%的地攤從業者為全職經營者,29.8%的地攤從業者為兼職經營者。兼職人員大多由于主業工作時間短,空閑時間較多而開展地攤經營,同時,地攤收入對家庭開支的補充作用也是吸引不少從業者的原因之一。
從經營類型來看,西寧市地攤經濟的發展呈現“剛需主導”格局。數據顯示,64.3%的地攤經營戶分布在各城區早、夜市和固定集市。31%的從業者從事餐飲小吃飲品類經營,32.1%的地攤從業者銷售果蔬生鮮,兩類剛需業態合計占比63.1%。74.2%的消費者表示在地攤購買過餐飲小吃,65%的消費者購買過果蔬生鮮。經營類型分布與消費者需求高度契合,形成供需匹配的高便捷與低消費共存的消費生態。
此外,調查數據顯示,83.3%的地攤從業者月凈收入集中在5000元以下,72.6%的從業者月經營成本則為3000元以下,地攤經濟的收入成本呈現“低利潤高波動”特征。
“地攤經濟”帶來消費新體驗
“現在這里擺攤的人多了,來這里玩的人更多了,有些攤位的小東西確實很有趣!”8月16日晚上,剛剛在力盟步行街吃過晚飯的市民小周說道。在這些方寸小攤之間,帶來的不僅是攤主生計的希望,更為消費者帶來了獨特的消費體驗。
西寧市參與地攤經濟的消費者有哪些需求特征?
國家統計局西寧調查隊調查顯示,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呈現“高頻小額”傾向。從數據來看,43.3%的消費者每月偶爾會在地攤消費,25%的消費者每周消費1次至2次,16.7%的消費者表示很少在地攤消費。消費者的單次消費區間在20元至50元的占比最高,為47.5%,這種消費節奏與地攤經濟的便利性直接相關。69.2%的消費者因“方便快捷”而選擇地攤消費,65.8%的消費者更看重“價格便宜”,36.7%的消費者則由于更愿意“支持本地經濟”而選擇地攤消費。
此外,消費者的消費體驗呈現“滿意度雙高”現象。數據顯示,消費者對價格的評價為“滿意”及以上占比為55%,滿意度較高。64.2%的消費者對地攤商品質量的評價為“滿意”及以上。從消費者“滿意度雙高”的反饋中,西寧地攤經濟的發展活力與市場潛力可見一斑。在未來,隨著地攤經濟的衛生、商品質量及交通問題的日益優化,其逐步規范化、有序化的良性發展勢頭正逐步凸顯。
(來源:西寧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