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的話】八月的風挾卷著絲絲涼意掠過高原,萬畝冷涼蔬菜田正鋪展成一幅生機盎然的振興畫卷。如今,西寧正以“國家冷涼蔬菜黃金種植區”的底氣,將高原特有的自然資源稟賦淬煉成產業躍升的密鑰——從青蒜苗的翠綠到娃娃菜的瑩白,從豌豆苗的鮮嫩到茼蒿的清香,冷涼氣候孕育的不僅是舌尖上的珍饈,更是一條串聯起品牌建設、科技賦能與百姓增收的“黃金產業鏈”。
即日起,晚報特推出“探尋國家冷涼蔬菜黃金種植區”系列報道,記者深入西寧市湟源縣、大通縣、湟中區的田間地頭,用鏡頭與筆觸解碼高原冷涼蔬菜的“逆襲密碼”,見證這片土地如何用生態稟賦撬動鄉村振興的“熱經濟”。
當南國菜畦在盛夏烈陽下蜷縮,西寧的沃野卻在夏日的清涼中奏響豐收的贊歌;
當全國蔬菜因高溫褪去脆嫩鮮甜,這里的豌豆苗、茼蒿、娃娃菜則裹著晨霜,跨越千里喚醒大灣區食客的味蕾;
大自然饋贈的冷涼氣候條件,賦予西寧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特有的發展優勢。
冷涼,成為了刻進高原基因的生態密碼,不僅是錯季生產的天然時區,更是鑄就“國家冷涼蔬菜黃金種植區”的榮譽勛章。從“靠天吃飯”到“知天而作”,從“地理標簽”到“產業引擎”,從“零星種植”到“產業集群”,如今,西寧的冷涼蔬菜產業正不斷迎來高光時刻!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冷涼氣候,蔬菜生長的“天賜之禮”
成為國家冷涼蔬菜黃金種植區,西寧底氣何在?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農業生產與氣候條件息息相關,好氣候方能孕育出好產品。西寧的冷涼蔬菜產業的蓬勃發展,始于一場“天時地利”的邂逅。
地處青藏高原的核心地帶、平均海拔2261米、被譽為“中國夏都”的西寧,擁有大陸性高原半干旱氣候,近十年的年平均氣溫6.6℃,但年日照時數高達2550.2小時,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稟賦為特色農業的發展提供了難以復制的優勢。當全國大部分地區被高溫“熱浪”席卷時,西寧則如同打開了天然空調一般,讓甘藍、西藍花、荷蘭豆等喜涼作物在純凈空氣中肆意生長。
低氧、低溫、低水分的環境與強紫外線、長日照、大溫差的氣候特性交織,形成獨特的生態閉環;得益于冷涼氣候和較為干燥的環境,病蟲害發生頻率較低、程度較輕,生產過程中農藥使用量更少;同時,高達10℃的晝夜溫差則讓蔬菜在夜間積蓄糖分與營養,葉片更厚實,風味更濃郁。
此外,獨特的氣候條件還賦予西寧錯季生產的優勢:夏季南方地區氣溫過高,不利于冷涼蔬菜生長,而此時的西寧冷涼蔬菜正值采收旺季,剛好能夠填補市場空白。一批批質優味美的冷涼蔬菜銷往南方,實現“人無我有,人有我優”。
這種天地共造的奇妙平衡,讓西寧的國家冷涼蔬菜黃金種植區名號打響,產自這里的蔬菜從誕生起便自帶“綠色有機”的名片,成為了全國市場的“香餑餑”。
打響“國家冷涼蔬菜黃金種植區”的金名片
如果說氣候是“先天優勢”,那么產業的轉型升級則是“后天突破”。如何將冷涼氣候帶來的“天然優勢”轉化為“產業勝勢”,讓國家冷涼蔬菜黃金種植區的“國字號”招牌打得更加響亮?西寧道出了答案——
近年來,西寧市委市政府聚焦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中心城市定位,出臺《西寧市高原冷涼蔬菜單品中心建設行動方案(2024—2026)》等,落實資金實施多個重點項目,為促進高原冷涼蔬菜產業長遠發展指明方向。
持續推動規模化種苗繁育,今年引進6大類139個蔬菜品種,建成32個集約化蔬菜育苗基地,培育6000萬株優質種苗,滿足本地及周邊16.8萬畝蔬菜生產需求。推進冷鏈物流及配套設施建設,構建全環節冷鏈網絡。
同時,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多個產業項目,改造提升舊溫室、新建拱棚,推廣“水肥一體化”等技術。堅持科技賦能,與多家科研院所合作,建立研發平臺,實施多個科技項目,優化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等30余項;制定技術標準50余項,為蔬菜產業高品質發展注入科技動能。
冷涼蔬菜帶來熱土未來
景陽茼蒿、湟中娃娃菜、湟源青蒜苗……依托獨有的區位優勢、資源稟賦和發展基礎,西寧正逐步發展成為集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種植、品牌化營銷、多元化輸出和示范化帶動于一體的冷涼蔬菜產業核心區。
據了解,目前全市累計打造百畝蔬菜生產基地210個、千畝41個、萬畝10個(2025年新增3個)。大通縣布局7萬余畝冷涼蔬菜基地,分東峽、景陽等片區種植大白菜、雞腿蔥等不同蔬菜;湟中區8.5萬余畝基地,劃分大南川、云谷川等片區發展菜薹、辣椒等產業;湟源縣2.3萬余畝基地,有日月鄉、申中鄉等片區以種植胡蘿卜、荷蘭豆等為主,規模化生產能力持續提升。
在對外銷售輸出方面,西寧市在全省首推供港蔬菜基地認定工作,向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供應蔬菜21萬余噸。2024年西寧市全年蔬菜播種面積24.59萬畝、產量66.11萬噸,冷涼蔬菜82%輸出省外十余個省份,輸出55萬噸,產值16億元,帶動10.16萬人參與務工。同時,西寧粵港澳大灣區優質農畜產品批配中心正式啟動,目前供應豌豆尖、菜薹、甘藍等8至10個冷涼蔬菜品種。上半年西寧市蔬菜產量9.89萬噸,同比增長1.9萬噸,輸出7.66萬噸,同比增長0.46萬噸。
同時,西寧市堅持將發展冷涼蔬菜產業作為增收保供的惠民工程,甘藍、娃娃菜等主要蔬菜品種地頭價格持續提高,蔬菜種植畝均增收1500元以上,成為帶動農民增收新的增長點。冷涼蔬菜實實在在成為了農民增收的“金產業”、鄉村振興的“聚寶盆”。
夕陽西下,一車又一車蔬菜正駛出西寧。車轍里,不僅裝著高原的陽光與雨露,更承載著西寧冷涼蔬菜“出山達海”的熱切希望……
(來源:西寧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