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在西寧市城北區火車西站街道薩爾斯堡社區,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建共享的溫馨場景隨處可見。
近年來,社區黨委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以“綠色家園·紅色物業”為依托,創新推出“五線譜工作法”,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線融入社區治理各環節,讓民族團結之花在社區常開長盛。
社區黨委書記、主任周艷介紹說,社區黨委充分發揮“紅色指揮棒”作用,構建起社區黨建四級聯動體系,聯合5個社區黨支部與7家企事業單位建立共駐共建機制,形成“組織共建、資源共享、活動共辦、責任共擔”的良性互動格局。通過“三亮三比”“亮牌上崗”等行動,推行黨員在物業企業“雙向任職”,組建老黨員、在職黨員志愿服務隊,建成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讓黨旗在社區治理一線高高飄揚。走進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教空間格外醒目。社區依托線上線下平臺,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民族理論政策宣講20余場次,將黨的民族政策送到各族群眾身邊。“通過這些活動,我們對‘中華民族一家親’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鄰里間的心貼得更近了。”社區居民祁阿姨笑著說。
“小區門口終于有了方便居民過馬路的人行橫道!”居民李師傅的滿意點贊,源于社區打造的“定制菜單”服務模式。社區廣泛征集各族群眾需求,建立紅色物業黨群服務中心,通過“社區+網格+物業”新模式,解決物業服務“煩心事”12件,高效處理“噪音擾民”“設施不完善”等民生問題50余件。為進一步拓寬各族群眾服務平臺,社區還建成了室外“共享書吧”,在小區廣場設置“紅色聊吧”,收集社情民意,暢通社區、物業、居民溝通渠道,引入社會力量為各族群眾無償提供美容、戶外拓展、瑜伽、插花、民族舞蹈等專業培訓,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米”。社區還結合“10分鐘幸福里”工作,將6個基礎大網格劃分為12個“幸福里”,推動“紅黃藍”分類服務全覆蓋,收集完成群眾“微心愿”47個,高效解決“噪音擾民”“候車區無人行步道”等群眾“煩心事”50余件,為各族困難群眾發放慰問救助6萬元,各族群眾扶貧濟困、守望相助的氛圍愈加濃厚。
“多虧了‘警社暖心會客廳’,樓上的噪音問題很快就解決了,現在我們樓上樓下遇事兒互相理解、互相幫忙。”居民王阿姨口中的暖心會客廳,是社區落實的“四元四色”機制的重要載體。通過定期召開聯席會議、設立首席接辦員、開展“走千家、入萬戶,訪民情、解民憂”活動,成功化解矛盾糾紛60余起,將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紅色公約”上墻、“業主開放日”聽民意、“三方聯席會”商民事……社區通過完善民主協商制度,召開居民議事會議、居民代表議事會議,引導各族群眾共商社區“家事”,使居民人心歸聚、精神相依,共筑社區鄰里和諧情。讓各族群眾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社區的事就是大家的事,一起商量著辦,日子才能更舒心。”參與議事的馬師傅說。
為進一步壯大為民服務力量,社區建立黨建聯盟聯席會議機制,打造10個特色黨小組,充分發揮黨組織聯結紐帶作用,引導街道、社區黨組織、物業公司、聯點單位、各族群眾代表等多方參與商討社區治理各類事務,切實為1000余名各族群眾解難題、辦實事。社區聚焦小切口,建立樓棟“紅管家”制度,及時收集社情民意18條,開展代辦服務20余件。探索實行志愿服務積分兌換制度,吸引近400名各族群眾積極投身志愿服務,進一步形成團結互助的良好風氣。完善教育培訓機制,定期對物業員工、“紅管家”就崗位職責、服務標準、語言規范等方面開展培訓,加強消防安全、應急演練等技能培訓,推動提升社區服務水平,做到群眾訴求件件有落實、事事有回音,有效增進了各族群眾對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情感認同。
“多虧了社區常搞這樣的活動,讓我們學著把日子過得更有滋味!”剛參加完“睦鄰消夏晚會”的居民馬阿姨笑著說。薩爾斯堡社區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開展“最美家庭”“廉潔家庭”“好婆婆”“好媳婦”“文明家庭”“五星文明戶”等評選活動,在小區里講好鄰里和諧、孝老愛親的故事,讓團結和睦成為了社區內看得見的風景。注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組建了“紅色廣場舞隊”“紅歌合唱隊”等小區文藝社團,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結合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我們的節日”等活動,開展豐富的文化活動10余場,有效推進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交融。注重推動社區文化與物業企業文化共建,搭建各族鄰里共樂平臺,邀請小區居民共同開展“百家宴”“社區運動會”等活動,引導各族群眾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力量,堅定“五個認同”,牢固樹立“四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
(來源:西寧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