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把扇面輕輕浸入漆液,再像這樣左右搖晃——你看,水波紋里仿佛開出了一朵花!”8月19日,在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西山鄉灣地村集中安置點,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者李玉彤正指導安置點的十幾名孩子共同制作非遺漆扇。
“老師,我還想再制作一個紫色和金色混色的漆扇。”九歲的馬玉晶向李玉彤輕聲請求。已經在灣地村集中安置點做了15天志愿者的李玉彤,在安置點小朋友中頗有人氣,大家都愿意和這位“小老師”交心。
灣地村村民馬忠生看著志愿者陪著家里孩子一起學習、游戲的場景,頗為感動。“政府把我們安置在這里,不但方便我們白天去地里務農,也讓我們把孩子留在安置點時沒有后顧之憂,還有志愿者幫著輔導孩子學習。”馬忠生說,當時滑坡的點位距離最近的房子只有二三十米,現在想想都后怕。“自己家不敢再住了,但是也沒想到臨時安置點條件能這么好,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為我們考慮到了。”
自7月25日西山鄉灣地村4社出現滑坡地質災害以來,當地政府立即組織轉移安置危險區居民35戶151人。為能讓避險群眾“轉得出、留得住”,西山鄉以黨建引領為主線,創新建立“雙七星評比”機制和黨員集中服務日制度,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和支部引領作用,統籌組織黨員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巾幗志愿者開展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在每周二、周四開展“非遺進課堂”活動,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豐富安置點居民文化生活,提供手工技藝學習體驗,促進民族互動交流。

“我們這里屬于地質災害隱患點,與一般氣象災害不同,地質災害具有滯后性。別看今天是大晴天,但是誰也不知道會不會發生滑坡。我們把群眾集中安置在這里,是為了方便群眾,切實把黨的關懷和溫暖送到群眾心坎上。”西山鄉相關負責人表示。為此,西山鄉特意把非遺掐絲工藝引進安置點課堂,既讓孩子們有去處,又讓婦女們多學門增收手藝。
一位村民說:“以前想學門手藝總沒時間,沒想到趕上防汛轉移安置,我們反倒有時間學門手藝了。聽說這門手藝學好了,每年能多幾千元的收入呢。”
西山鄉聚焦防汛轉移安置點群眾,尤其是“一老一小”群體的實際需求,充分發揮返鄉大學生、黨員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巾幗志愿者的服務優勢,通過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志愿服務活動,傳遞黨的關懷與溫暖,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以實際行動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在西山鄉落地見效。
志愿者中,具備理發技能或經過理發培訓的人,每周一或周五為安置點老人、兒童、行動不便者提供免費理發服務;擅長烹飪的志愿者聯合本地熱心居民,為群眾制作并派送包子、面條等家常飯菜,以及各類特色小吃和點心;在每周一、周三、周五活動后,為有需求的老人提供智能手機基礎操作指導,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在每周二、周四邀請村醫或具備基礎醫療知識的志愿者,圍繞老年人常見慢性病預防、合理用藥常識等內容開展小型健康講座,現場提供血壓測量、健康咨詢等基礎服務。
一次次貼心服務、一項項務實舉措,讓安置點群眾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溫暖。正如村民馬忠生所說:“天要下雨沒法子,但有了這些暖心人,咱心里踏實!”
。▉碓矗呵嗪H請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