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八月的江蘇,驕陽似火,八月的青海,秋高氣爽。在這個特殊的季節(jié)里,青海省與江蘇省攜手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研學活動,為青海學子打開一扇通往外界的大門,讓他們在知識的海洋中盡情遨游,在文化的交流中茁壯成長。
8月14日至18日,“我要看‘蘇超’——青海學子赴江蘇暑期研學活動”率先拉開帷幕。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和江蘇省對口支援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前方指揮部的共同籌備和組織下,來自海南州五縣的85名優(yōu)秀學子,跨越2000多公里,從青海湖畔來到江蘇大地,開啟一場難忘的研學之旅。
此次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學子們走進南通扎染博物館,觸摸千年染纈工藝的溫度。從秦漢絞纈到現代創(chuàng)意扎染,講解員用生動的故事揭開色彩背后的文化密碼。孩子們親手體驗扎染制作,當染料順著布料紋理漫開,他們仿佛看到了高原的天地與江南的工坊相互交融。

“南通加油!南通必勝!”8月17日晚,如皋奧體中心內,21名貴德學子揮舞著“天下黃河貴德清,南通戰(zhàn)狼橫掃綠茵!”的橫幅,為“蘇超”南通隊對陣連云港隊的比賽吶喊助威。助威聲與吶喊聲交織在一起,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讓現場的氣氛達到高潮。
除了感受體育的魅力,學子們還踏上了紅色研學之旅。他們走進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直觀理解“江河同源”的深層含義,了解到船只曾經運輸過連接漢藏民族的茶葉與物資,文明交流從未因地理阻隔而停止。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大家被黑白照片里的苦難歷史所震撼,深刻認識到銘記歷史、吾輩自強的重要性。在海安市蘇中七戰(zhàn)七捷紀念館,他們聆聽著革命先輩的英勇事跡,被戰(zhàn)士們的頑強拼搏精神所打動。

8月21日,在海南州教育局的組織下,273名師生再次跨越2300公里山河,抵達南京,開啟為期5天的現代高等學府探秘研學之旅。
此次研學活動受到當地政府高度重視,師生們不僅走進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近距離感受高等學府的科創(chuàng)氛圍與學術活力,還探訪了中山陵,在莊嚴肅穆中緬懷歷史;走進中國科舉博物館,觸摸千年文脈;打卡中華恐龍園,體驗科技與趣味的碰撞。行程還延伸至蘇州,大家漫步古鎮(zhèn)街巷品江南煙火,徜徉蘇州園林賞造園藝術,走進太湖園博園感受生態(tài)之美,在中國昆曲博物館聆聽雅韻,全方位觸摸江蘇的科技前沿與文化積淀。
海南州教育局帶隊負責人楊建貴表示:“希望通過研學活動,讓青海學子沉浸式體驗江蘇省的科技前沿與文化積淀,感知更立體的中國。”
兩次研學活動,雖然主題不同,但都旨在促進蘇青兩地的交流與合作,為青海學子提供更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和學習機會。通過這些活動,青海學子不僅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更重要的是,在與江蘇學子的交流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感受到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溫暖。

來自貴德縣河陰寄校的多杰龍主在返程路上激動地說:“這一趟研學之旅,從文化傳承到工業(yè)實踐,從紅色教育到生態(tài)感悟,每一站都有收獲。這不僅是地理上的旅行,更裝滿了我的心。它讓我走出書本,觸摸歷史、感受文化、體悟精神,也讓我明白,學習不止于課堂,更在廣闊的天地間。”
“蘇青一家親,跨越山海情。”這一系列研學活動是蘇青兩地深耕多年教育協作的生動體現。從最初的“我要看‘蘇超’”研學之旅,到后來的現代高等學府探秘之行,每一次活動都凝聚著兩地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心血與期望。這些活動不僅為青海學子提供了接觸外界、學習新知識的機會,也為蘇青兩地的文化交流與融合搭建了橋梁。
如今,青海學子們帶著滿滿的收獲回到家鄉(xiāng)。他們將把在江蘇的所見所聞、所學所思,分享給身邊的同學和朋友,讓更多的人了解江蘇,了解外面的世界。而這些寶貴的經歷,也將成為他們成長道路上的一筆寶貴財富,激勵著他們努力學習,為建設家鄉(xiāng)、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相信在蘇青兩地的共同努力下,未來將會有更多的青海學子踏上江蘇這片土地,開展更多形式多樣的研學活動。兩地的交流與合作也將不斷深化,共同書寫“蘇青一家親”的美好篇章,為推動教育公平、促進民族團結進步作出更大的貢獻。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