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記者 陳郁 報道)初秋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陸切村的紅筍地里綠意盎然,村民們彎腰采收的身影在陽光下格外鮮活。“放到以前,想擴種都不敢想,現在不僅菜種得更多,還能賣到省外,這日子多虧了家門口的金融幫忙!”村委會主任韓金成蹲在菜地邊,手里掂著剛拔的紅筍,笑得眼角起了褶子。
陸切村曾是貧困村,自然條件差,村民守著幾畝薄田過日子。改變,始于一群常往村里跑的“金融村官”。“許多老鄉想發展產業,卻怕貸款、不懂金融,我們就得主動上門拉家常。”貴德農商銀行當車支行客戶經理張國云就是其中一員,在過去2年時間內,張國云以普惠型貸款為主抓手,解決農牧民融資難題,為當地近千戶農牧民辦理貸款2.1億元。
如今的陸切村,早已不是舊日的模樣。村里的貴德縣鑫誠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大棚里,涌動著生機。2020年,合作社剛成立時僅靠著3.5畝地種蔬菜,社員只有5戶。隨著規模擴大,新問題來了。每年農資采購、土地流轉費、人工工資等都要一大筆錢,收獲前的資金周轉很讓人犯難。“最緊張的時候,連雇人收菜的錢都快湊不齊,更別說建保鮮庫、擴種了。”韓金成無奈地說。
轉機來自一筆“及時雨”貸款。針對合作社的季節性資金痛點,貴德農商銀行推出“鄉村振興貸”,用“信用+保證”模式搭配政府貼息,80萬元貸款很快到賬。有了資金,合作社流轉土地擴至230畝,紅筍種植面積從100畝增至230畝,還建起600平方米的低溫保鮮庫,添置了制冷設備。“以前菜熟了怕爛在地里,現在能存兩個月,拉到四川、甘肅等地賣,一斤能多賺幾毛錢。”韓金成算了筆賬,去年合作社收益達25萬元,還帶動周邊80戶村民增收,有的村民在合作社打工,一天能掙150元,土地流轉還有租金,收入比單一種地翻了番。
在合作社的帶動下,陸切村的高原夏菜種植面積比2017年翻了10倍,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多了1.4萬余元。土坯房換成了磚瓦房,村口建起了文化廣場,就連曾經坑洼的小路也鋪成了水泥路。“以前村民口袋空,村容也差,現在‘錢袋子’鼓了,大家都愿意把村子收拾得干凈漂亮,鄉風也更文明了。”韓金成望著村里的新景象,語氣里滿是自豪。金融的“活水”,真讓村民在家門口種出了“致富菜”。
如今在貴德,這樣的變化處處可見。新街鄉的魚山村蒜苗、陸切村紅筍成了全國“一村一品”示范項目,冷鏈產業集群漸成規模,傳統粗放的農業慢慢變成了高效精準的產業。村民們不僅種自己的地,還能參與產業鏈分工,有的搞種植,有的管倉儲,有的跑銷售,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田埂間的“活水”還在持續涌動。從幫農戶解決小額資金需求,到支持合作社打造“生產+加工+銷售”產業鏈,再到助力綠色農業發展,金融力量正像春雨般滋潤著貴德的鄉村大地。
如今,這里的田埂更綠了,產業更旺了,村民的笑容更甜了,一幅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在黃河岸邊緩緩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