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這是時代的呼喚,也是青海各族人民的心聲。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過程中,青海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省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步伐。如今,青海的民族團結進步工作已走在全國前列,所有市州和93%的縣建成全國示范。
即日起,青海日報在《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專欄中推出“青海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省的生動實踐”系列報道和“我身邊的民族團結進步故事”典型報道,深入宣傳總結青海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省的有力舉措和務實行動,全方位多角度講好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故事,敬請關注。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在青海,不謀民族工作,不足以謀全局。”殷殷囑托,牢記于心,指引前行。
青海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元文化交織,是全國少數民族占比最高和民族區域自治面積最大的省。在這片匯聚了漢、藏、回、土、撒拉、蒙古族等多個民族的土地上,民族團結的旋律始終與時代發展同頻共振。
近年來,青海省委、省政府立足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共融的省情實際,以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省為戰略抓手,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各項工作始終,從頂層設計到基層實踐,從思想引領到產業發展,走出了一條具有青海特色的民族團結進步之路。目前,全省所有市州和93%的縣建成全國示范,青海民族團結進步工作走在了全國前列,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已成為青海各族人民的共同心聲。
制度筑基
讓民族團結創建走深走實
“創建工作不是‘一陣風’,要靠制度管長遠、靠機制保落實。”這是青海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共識。
為確保工作落地見效,青海率先構建起一套全方位、多層次的保障體系。實施民族工作“一把手”工程,建立省、州、縣、鄉四級黨委“一把手”抓民族工作的領導機制,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納入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形成“黨政同責、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如何避免創建工作“重命名、輕實效”?——青海創新引入第三方評估機制,對示范單位實施動態管理,定期復檢復驗,建立優續劣汰的“退出機制”。2024年,青海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斬獲佳績,13個集體和15名個人受到表彰。這份榮譽的背后,正是這套機制保障下“創建永遠在路上”的生動實踐。
同時,青海出臺《青海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測評指標體系(試行)》,構建起以市縣為主,覆蓋鄉鎮(街道)、機關、企業、村(社區)、學校、宗教活動場所的“1+6”測評體系,讓每一級、每一類創建主體都有了清晰的“施工圖”,推動示范創建從“數量領先”向“示范引領”穩步轉變。在此基礎上,創新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十進”活動,以機關、企業、群團、學校、鄉村、社區、市場、景區、網絡等為基本單元,有形有感有效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不斷向各領域各行業拓展延伸。
文化潤心
讓共同體意識入腦入心
“我住黃河源,君住長江尾,江河奔騰不息,承載深情厚誼……”果洛西寧民族中學校園里,以民族團結為主旋律的校歌時常回蕩。校園里處處洋溢著濃郁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氛圍。學校把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融入日常教育過程,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培養學生們民族團結意識。
在教育領域,青海構建起大中小學一體銜接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專題課程體系,全省高校全面開設《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課程,各級黨校、干部學院也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內容納入主體班次,讓不同年齡段、不同群體都能接受系統的思想引領。在全省各地基層一線,連續進行43年的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活動從未間斷,馬背宣講隊帶著“泥土味兒”的政策解讀,以及雙語專家團通俗易懂的文化宣講,走進草原牧場、田間地頭,把黨的聲音和民族團結的理念送到各族群眾身邊。
為了讓文化認同更具象,青海穩步推進中華民族視覺形象工程——發布推廣青海民族團結進步形象標識,建成8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展館,打造紀念碑、雕塑、宣傳長廊156個,在城市鄉村勾勒出鮮明的“民族團結符號”。
不僅如此,還高規格舉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論壇、文學筆會、作家采風等活動,拍攝專題紀錄片,創作巡演《那時·金銀花開》《一江清水向東流》等精品力作,用藝術的力量講述青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讓“中華民族一家親”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產業賦能
讓團結與共富同頻共振
“靠著這門拉面手藝,我在廣州買了房,還帶動老家5個親戚一起創業!”在廣州經營拉面店的化隆籍商戶韓木海買,是青海特色產業帶動民族地區群眾增收的典型代表。
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在全國17個城市建立拉面行業流動黨支部,設立6個拉面經濟服務中心,與14個省37個地市簽訂服務管理協作協議,為20多萬“拉面人”提供保障。
青海將民族團結進步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實施十大產業發展行動,支持拉面、青繡等特色產業轉型升級,成功讓“小產業”成為連接各民族、帶動共富裕的“大紐帶”。
在樂都區蘆花鄉夢圓居易地搬遷安置小區,青繡基地成為各族婦女的“致富車間”,土族、藏族繡娘圍坐在一起交流技藝,去年僅藏族繡娘楊拉青吉就通過刺繡增收4000多元,“在家門口就能掙錢、照顧家庭,還能和姐妹們交朋友,日子越來越有奔頭。”
發展的最終目的是惠及各族群眾。青海堅持“小財政”辦“大民生”,財政支出的75%以上用于民生領域。截至2024年末,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2020年增長25.29%,其中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35.43%,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從就業幫扶到教育普惠,從醫療保障到住房改善,一件件民生實事讓各族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也讓“團結奮斗”有了最堅實的群眾基礎。
交融聚力
讓各民族群眾同心同行
“第一次到北京工人體育場踢球,感覺像做夢一樣!”來自玉樹藏族自治州的少年才讓,在“三項計劃”的支持下,和隊友們走進了首都的綠茵場。青海主動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臺,充分發揮對口援青、東西部協作機制作用,2024年實施51類“三交”項目,推動基層干部、青少年、各族群眾走出青海、融入全國。
在城市里,388個社區“石榴籽家園”成為民族團結的“溫馨港灣”——西寧市城東區富民路社區通過改造老舊小區,不僅讓坑洼路面變平整、增設了籃球場和智能快遞柜,更通過“社區黨組織+小區黨支部+業委會+物業”的模式,組織“百家宴”“結對子”活動,讓各族居民從“鄰居”變成“家人”;平安區化隆路社區開辦紅領巾愛心托管班,為各族留守兒童輔導作業、教授古詩詞和傳統禮儀,不同民族的孩子在共同學習中結下深厚友誼……
心靈相通的重要基礎,是語言相通。青海全面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漢藏對照全文版已出版發行,這份凝結著眾多人心血的詞典,正是各民族團結一心做好一件事的生動印證。此外,青海還聯合四川、甘肅、云南等14個省區市打造區域創建工作聯盟,與山東東營開展“黃河同脈山海情”聯創共建活動,以多種方式讓民族團結的“朋友圈”越擴越大。
如今的青海,民族團結進步之花正絢麗綻放!各族兒女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手牽手、肩并肩,共建美好家園、共享美好生活。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引領下,青海正以更加堅定的步伐,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向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發展,全省各族人民團結一心,共同描繪著民族團結進步的新畫卷!
。▉碓矗呵嗪H請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