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青海湖北岸,剛察草原鋪展如碧色巨毯,遠處雪山皚皚,牦牛與藏羊點綴其間,如流動的星辰。
曾經,這片平均海拔超3300米的土地,也曾深陷產業瓶頸:優質牛羊肉囿于初級形態,難以跨越高附加值轉換;無垠的風光在曠野中徒然呼嘯;青海湖的壯美與獨特的湟魚洄游,亦未能充分轉化為富民強縣的持續動能。
如今,在這壯闊天地間,一曲融合了傳統牧歌與現代產業韻律的“綠能新曲”正悠然奏響。
2024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青?疾鞎r指出:“青海承擔著維護生態安全的重大使命,產業發展必須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著力培育體現本地特色和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牦牛藏羊存欄穩定在110.31萬頭只,環青海湖北岸最大的有機牧場,全縣清潔能源總裝機容量達138.05萬千瓦,全縣共接待旅游人次148.82萬人次……”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發展改革工業信息化和商務局局長張春林盤點著數據,笑意明朗:“農牧、能源、旅游三大支柱產業增加值同比增幅均超兩位數,生態經濟引擎已然轟鳴!”
牧場上的生態詩、風電場的光明曲、青海湖邊的發展歌——剛察綠色答卷這樣書寫……

生態牧歌:從草原直達舌尖的價值躍升
剛察立足資源稟賦,推動畜牧業由“原”字號向精深加工跨越。在位于剛察縣沙柳河鎮果洛藏貢麻村的海北剛察貢洛農畜產品開發有限責任公司,透過車間玻璃,技術員達日杰忙著在機器前,精細化切割牦牛肉。
“2024年年初,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提出成立屬于村里的農畜產品加工銷售公司。”在駐村第一書記張明看來,這是村里實現政策“輸血”與自身“造血”能力平衡的關鍵一步,然而,將這個設想轉化為現實的第一步,就遇到了意想不到的波瀾。
張明還記得村民大會上,村黨支部書記索南才夫旦提出計劃動用村集體資金,成立農畜產品加工銷售公司時,原本安靜的會議室,頓時變得熱鬧起來。
“那錢是全村的家底子,開公司萬一打了水漂,到時候誰擔這個責?……”質疑聲像開了鍋的水,在會議室里“嗡嗡”作響,還有人小聲議論:“這么多錢,分到各家各戶多實在……”
大會結束后,張明他們馬不停蹄入戶走訪,一戶戶叩門,一家家懇談。“有了自己的公司,不僅能吸納村里人就業,還能及時收購村里的牛羊……”張明他們掰著指頭,把政策好處掰開揉碎講給村民聽。效果顯而易見,第二次村民大會,索南才夫旦再次提出這一建議時,全村人都投了贊成票。
2024年7月,在村黨支部帶領下,村集體經濟注資打造的海北剛察貢洛農畜產品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正式開張!嶄新的加工設備運轉,“貢洛”牌藏羊牦牛鮮肉逐步走向省內外市場。
成立公司后,村里構建“收購—加工—線上線下銷售”全鏈條,以每斤高于市場價一元的價格收購牧戶牦牛、藏羊,累計收購近600頭(只)。并在山東聊城、成都、西寧等地開設4家縣域外牛羊肉直營店,累計銷售2.48萬公斤、金額超150萬元,帶動5家合作社、180戶牧戶增收。
海北剛察貢洛農畜產品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加工廠內,工人們熟練地操作著設備,將優質的牦牛肉按照部位和等級進行精準分割、包裝,準備發往成都。“這還不是終點!”公司負責人俄藏加直言道:“以前牛羊身上除了肉,其他像牛羊雜等可能價值有限,現在可是寶貝!”
去年,剛察縣成功獲得青海大學藏羊血湯、藏羊血紅素以及藏羊血多肽加工技術成果轉化證明,相繼研發牦牛心肝肺運動營養肽、沙棘果汁、穆膠糕等10余款高附加值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產業鏈價值深度釋放。
“好產品要有硬身份!”剛察縣農牧水利和科技局局長李國林介紹,剛察構建了覆蓋養殖、屠宰、加工、冷鏈全鏈條的“剛察青海湖牦牛”“剛察青海湖藏羊”有機牛羊肉溯源體系。而且已獲得香港優質“正”印認證,賦予海北綠色有機牛羊肉入港專用“身份證”。

綠能交響:高原風光點亮清潔未來
剛察縣將豐沛的風光資源視為綠色發展的核心資本。在熱水產業園區,湛藍光伏板陣列如一片靜臥高原的科技之海。剛察縣持續提升光伏、風電等清潔能源發展水平,圍繞“綠色經濟”發展大局,融入全省建設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戰略,布局清潔能源產業。
“這里年均日照超3000小時,是發展光伏的黃金地帶。”張春林看著成片的光伏板介紹,目前剛察正在開展熱水產業園區“騰籠換鳥”行動,力爭納入國家級開發區審核公告新修訂目錄。同時正加快推進熱水750千伏輸變電工程前期工作,進一步打通能源外送通道,爭取將剛察打造成為海北州千萬千瓦級清潔能源外送大基地。
這源源不斷的“綠電”不僅是驅動發展的血液,更成為了縣域經濟的頂梁柱。張春林補充道:“清潔能源去年貢獻稅收1.03億元,占到了全縣稅收的77.98%!這‘風光’真真切切地轉化成了支撐我們民生改善和未來發展的‘真金白銀’。”
目前,剛察縣已相繼引進新能源企業13家,成功培育新能源規上企業8家,“十四五”以來,累計完成新能源產業投資超40億元,總裝機容量達138.05萬千瓦,占海北非水清潔能源總裝機容量的89.3%,年發電量突破10億千瓦時,年產值超2.4億元,新能源產業已初具規模。
更為可貴的是,“陽光經濟”的光輝正溫暖地照進剛察草原深處的村莊。剛察縣在屋頂分布式光伏項目推進過程中緊密結合地方生態經濟發展實際,在統籌謀劃布局、亮點創新打造、產業深度融合上做足功夫,采用“自發自用、余量上網”模式,充分利用豐富的太陽能資源,在沙柳河鎮紅山村、泉吉鄉切吉村等4個村莊,建成并網屋頂分布式光伏項目。
這些屋頂分布式光伏項目總裝機容量超過1000千瓦。更實在的是,這些“屋頂電站”年發電量180萬千瓦時,每年為村集體增加38.8萬元收入,這筆看似不大卻涓涓細流的收入,直接注入了村集體經濟,成為撬動鄉村振興、促進群眾增收的一股“綠色動能”。
走進切吉村,一排排紅瓦民居整齊坐落在草原上,藍天下村民家小院里的深藍色光伏板與雪山草原相映生輝。“別看這些板子不起眼,曬著太陽就能給咱‘生錢’哩!”村民多杰指著自家屋頂,黝黑的臉上笑開了花。如今,村里79戶都采用屋頂光伏發電模式,在自用足夠的前提下,余電上網產生經濟效益,具有較好的盈利能力。

湖光牧韻:生態文旅的致美詩篇
青海湖,這顆高原藍寶石,是剛察最璀璨的名片。剛察縣以生態保護為前提,以文化為靈魂,以深度體驗為核心,聚焦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區建設,積極融入全省“一芯一環多帶”旅游戰略布局,推動生態效益向經濟效益轉化,“藍色圣湖、藏城剛察;魚鳥天堂、人間仙境”的品牌影響力持續擴大。
環湖北岸的剛察,是生物多樣性的寶庫。剛察縣文體旅游廣電局局長郭志強介紹:“我們深挖‘水-鳥-魚-羚’生態IP,打造世界級生態研學目的地。”在青海湖畔,一幅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相得益彰的畫卷正徐徐展開。
按著湖岸線行走,普氏原羚專屬通道與觀羚平臺上,游客在專業導覽下得以安全觀察這環湖獨有的瀕危精靈;沙柳河畔,借助洄游通道與觀景水箱,“半河清水半河魚”的生命奇觀震撼人心;仙女灣、鳥島濕地間,掩映于自然的觀鳥點與科普解說牌,引領人們靜賞斑頭雁、棕頭鷗等珍禽倩影。
當地堅決摒棄可能擾動脆弱生態的傳統粗放開發模式是有所不為,精準聚焦、科學投入于生態友好型的高品質生態體驗與自然教育項目是有所為。
這種以生態系統承載力和生物多樣性價值為剛性底線的戰略抉擇,不僅有效守護了這片彌足珍貴的自然遺產,更成功培育出具有獨特吸引力和可持續性的生態旅游產業,實現了生態效益、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
正是依托于這片精心守護的綠水青山和生生不息的文化根脈,剛察縣得以深入構建“旅游+”產業體系,大力培育特色觀光、生態研學、文化體驗、休閑康養等鄉村旅游新業態,推動旅游與環境保護、鄉村振興、文化體育等產業深度融合,協同發展。
持續推進“非遺”進景區工程,將民間祭海、馬隊展演、藏戲、熏香、氆氌繡等融入旅游業中,通過讓游客沉浸式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推動文化傳承與產業提升相結合。開發“遇見剛察”系列文創產品50余款,生產銷售10余款,獲青海省旅游商品文化創意大賽金獎,實現文創產品經濟零的突破。
尤為可貴的是,發展的成果正切切實實惠及廣大農牧民群眾,“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愈發清晰。
“以前放牧辛苦,收入也不穩定,F在牽著馬在景區帶游客體驗,家里每天有進賬,日子越過越有盼頭了!”在青海湖湖邊的圣泉灣生態體驗區,剛為游客牽馬歸來的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泉吉鄉冶合茂村民拉杰占登,黝黑的臉上洋溢著笑容,他身后那匹被精心照料、鬃毛洗得發亮的馬,正是他新生活的生動寫照。
自圣泉灣生態體驗區建成以來,泉吉鄉組織冶合茂村“兩委”通過用村集體公用草場置換牧民約13.3公頃草場的方式,入股剛察縣仙湖旅游投資開發經營有限公司進行分紅。此舉不僅拓寬了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還帶動60余戶牧民致富增收,100余名村民在售票員、保潔等固定崗位實現就業,人均月收入達3500元左右。
高原長風勁吹,青海湖波光瀲滟。剛察縣以生態為基、以綠能引航、以融合聚力,正奮力譜寫一曲資源高效轉化、產業深度互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嶄新樂章。從昔日傳統牧業到如今三產并進的生態產業矩陣,高原明珠在綠色崛起的道路上,為全國同類地區實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鐫刻下具有示范意義的剛察印記。
【記者手記】特色引領 產業融合 激發縣域經濟活力
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微觀基礎和“毛細血管”,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場域。在對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的深入走訪中,能夠真切地感受到縣域經濟發展在踐行新發展理念下所蘊含的巨大能量與無限可能。
剛察的發展歷程,是一部打破傳統桎梏、探尋特色發展路徑的奮斗史。曾經面臨產業困境的剛察,立足自身豐富的農牧業資源、得天獨厚的清潔能源條件以及令人嘆為觀止的自然風光,精心雕琢出農牧、能源、旅游三大支柱產業,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綠色發展之路。
在生態牧業領域,剛察展現出的創新與擔當令人印象深刻。從村民對成立農畜產品加工銷售公司的質疑,到齊心協力讓公司運轉并實現增收,這一轉變背后是基層干部深入群眾、耐心引導的成果,更是剛察積極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生動實踐。通過構建全鏈條產業體系、研發高附加值產品以及建立溯源體系,剛察成功提升農牧業的價值,實現從草原到舌尖的價值躍升,為其他縣域在農牧業現代化發展方面提供寶貴的借鑒。
綠能產業的發展則彰顯剛察對未來趨勢的精準把握。充分利用高原地區豐富的日照和風力資源,剛察不僅打造了大規模的清潔能源產業基地,還將“陽光經濟”引入鄉村,讓分布式屋頂光伏項目成為村集體增收的新渠道。這種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同時兼顧民生改善的做法,為縣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而在生態旅游方面,剛察更是樹立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協同共進的典范。摒棄粗放的觀光旅游模式,以生態保護為前提,挖掘特色生態IP,打造世界級生態研學目的地,讓游客在欣賞美景的同時,也能深刻感受到生態保護的重要性。通過“旅游+”產業體系的構建,剛察將文化傳承與產業提升有機結合,讓農牧民群眾切實從生態旅游發展中受益,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
剛察的發展之路讓我們看到,只有充分發揮縣域的特色和優勢,推動產業深度融合,才能激發縣域經濟的活力,實現高質量發展。(作者:丁玉梅)
。▉碓矗呵嗪H請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