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近年來,西寧市完整準確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聚力工作機制、宣傳教育、三交載體、共同富裕、互嵌結構等內容,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平臺,有形有感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共繪融合發展新篇章。
堅持把互嵌共融作為“三交”工作著力點,積極探索城市民族工作新路徑,使各族群眾在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中實現理想、信念、情感、文化團結統一。積極拓展“石榴籽講堂”“樓院課堂”等共學載體,開展“舌尖上的民族團結”“心連心、一家親”等聯誼活動,延伸“三交”工作觸角。因地制宜開展“多個一”活動,央視“三餐四季”點燃美食消費熱情,西海路“豹街”、大新街、下南關街等特色街區,成為地方曲藝表演、民俗文化巡游和特色美食集中展示地,在“煙火味道”中促融合。精心篩選一批突出西寧特色的優秀作品和非遺項目,赴北京參加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體驗項目輪展活動,向全國展現西寧風貌。總結推廣“東城·共富工坊”典型經驗,積極構建“3+1+6+N”工作體系,依托縣區資源稟賦和特色優勢,著力打造促進民族團結、推動共同富裕的“三交”品牌。積極搭建“體育+”融合發展平臺,推廣青超聯賽、雪豹杯籃球賽、半程馬拉松賽等新名片,設立特色美食、非遺展區,讓各族群眾在參與賽事中領略各民族文化特色。探索以“高原康養”促“三交”,打造中國高原黃金海拔康養之都,讓各族群眾在體驗高原秘境中交往交流交融。
同時,堅持創建為民、創建惠民,認真落實“三個賦予一個有利于”重大要求,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各族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堅持80%以上財力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鄉村振興、民生保障、生態保護等工作緊密結合,聚焦破解低收入群體就業難的問題,探索打造“東城·共富工坊”區域品牌,累計帶動解決就業2505人,產業增收174.17萬元,在探索多元共建中找到新方向。堅持把就業創業作為促進各族群眾互嵌發展的有效抓手,實現城鎮新增就業3.4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36.8萬人次,“夏都月嫂”“藍師傅社區便民服務”入選全國家政勞務品牌典型案例,青海省“江源巧姑”大通護工團體標準填補了全國護工領域的標準空白。緊盯養老服務領域,為7.2萬名老年人提供“管家式”服務。實施學前教育普惠提升、普通高中多樣化特色發展等教育項目,2024年建成投用18所學校,擴增6500個學位。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縣域“醫共體”全覆蓋,成功入選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國家級示范城市。實施旅游服務保障提升專項整治行動,游客數量、旅游收入分別同比增長27.9%、25%,讓各族群眾共享高質量發展成果。
(來源:西寧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