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8月4日,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察汗烏蘇河治理工程現場,機器轟鳴聲中,牧民才讓扎西正專注地操控著攪拌機,混凝土在他熟練的操作下翻涌。誰能想到,這個曾經靠低保度日的漢子,如今不僅掌握了混凝土施工技能,更在鋼筋水泥間澆筑出幸福生活的嶄新模樣。
才讓扎西的轉變,是都蘭縣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推動理論成果落地見效的生動寫照。自學習教育開展以來,都蘭縣堅持將學習教育與民生實際深度融合,以“清風入戶”行動踐行“四下基層”制度,領導干部主動走進百姓家中,面對面宣講政策、傾聽訴求,把“課堂”設在田間地頭,將“考卷”寫在民生一線,切實把學習教育成果轉化為惠民利民的實際行動。
針對農牧民長期面臨的“掙錢顧家難兩全”困境,都蘭縣創新推出精細化、動態化的就業服務。與以往粗放式崗位供給不同,此次聚焦脫貧戶等重點群體,逐戶摸排勞動力技能特長、就業意愿,建立動態管理臺賬。通過“需求清單”精準對接本地工程、養殖等產業的“供給清單”,依托“對接清單”實現崗位精準匹配,真正實現家門口就業。
才讓扎西一家便是受益者之一,政府搭建的精準用工平臺,為他匹配到察汗烏蘇河治理工程的工作;萬只藏羊生態養殖基地的建成,提供了標準化養殖場地,讓他的妻子能獨立照料羊群。“以前放牧一年收入才3萬多,現在我在工地務工,媳婦在家養羊,兩頭都不耽誤,每月收入穩穩超過5000元。”談及生活變化,才讓扎西笑容滿面。
在察汗烏蘇河治理工程中,都蘭縣將項目建設與促進就業深度融合,工程吸納179名本地工人參與施工。隨著混凝土堤壩節節升高,716萬元勞務報酬也實實在在裝進了鄉親們的口袋。工程隊隊長激動地說:“這個工程是實實在在的民心工程,既保障了大家的生命財產安全,又讓錢包鼓了起來,日子越來越有盼頭。”
為了讓這份幸福持續升溫,都蘭縣各職能部門主動靠前服務,化身“就業紅娘”,在項目落地與民生保障之間架起了堅實橋梁。74個政府投資項目,帶動1906名本地勞動力增收;511臺本地工程機械實現增收853.36萬元……這些數字背后,是“項目建設+就業增收”的良性循環,更是政府對為民謀福的堅定承諾。
都蘭縣的探索并未止步于此。為破解零散務工不穩定、增收渠道單一的難題,都蘭縣創新推出“雙庫三清單”機制,成立了30余個勞務合作社,將零散務工人員“化零為整”,極大提升了農牧民的組織化程度和就業議價能力。
縣域農牧民勞動力資源“人才庫”與本地工程機械設備“資源庫”成功建立,以“需求清單、供給清單、對接清單”為支點,構建起“項目用工-技能供給-崗位匹配”的高效閉環,全縣12個部門協同發力,20場招聘會開進鄉鎮村落,3467條崗位信息直達農牧民手中。
光有崗位還不夠,得讓群眾端穩“飯碗”。都蘭縣打出“技能培訓+精準就業”的組合拳,針對枸杞剪枝、農機駕駛等本地產業急需工種,分批次開展5期定制化培訓,超700人次參訓,101人順利實現穩定就業。
政策的暖陽,始終照拂著最需要溫暖的角落。234名脫貧人口、103名易地搬遷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就業;4個公益性崗位每月1500元的工資保障,為困難群眾撐起了“避風港”。從合作社統一結算工資,到公益性崗位托底,一條“項目建設-就業增收-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鏈,穩穩托起了群眾的幸福生活。
如今的都蘭,草原上的羊群與工地上的安全帽相映成趣,機器轟鳴與牧歌悠揚交織共鳴。隨處可見忙碌的身影,隨時能聽見爽朗的笑聲。這是學習教育成果落地生根的生動模樣,更是鄉村振興戰略在高原上的鮮活實踐。隨著一個個重大項目持續推進,農牧民手中的“新飯碗”,必將端得更穩、更實,而都蘭縣也將繼續以實干為筆,在高原大地上書寫更多溫暖人心的民生篇章。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