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盛夏時節,海西州都蘭縣夏日哈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內,暑氣蒸騰。幾十名園林工作者正俯身在滾燙的沙地上忙碌,開溝的鐵鍬起落間揚起細沙,鋪草的雙手在沙壟間穿梭,覆沙的腳步踏過剛成形的網格……一道道工序銜接緊密、井然有序。隨著他們的勞作,成片的草方格在原本荒蕪的荒漠上不斷延展,一條條堅韌的金色鎖鏈,將曾經肆意流動的黃沙牢牢鎖住,在驕陽下勾勒出充滿希望的綠色輪廓。
在青海,“三北”工程不是刻板的文件表述,而是高原兒女用雙手在荒漠戈壁、荒山禿嶺間寫就的綠色史詩。從共和縣沙珠玉鄉的流沙被縛,到西寧南北山的溝壑披綠,再到海東市的科技植綠……一代代建設者以堅韌為筆、以汗水為墨,讓這條橫跨三北的綠色長龍,在青海高原上不斷延伸,書寫著生態逆襲的動人篇章。自2023年打響攻堅戰以來,青海以科學規劃為筆、以實干擔當為墨,在高原大地繪就綠色畫卷。
頂層設計破難題 制度創新激活力
以前搞治沙,錢袋子是大難題,配套資金湊不齊,項目只能一拖再拖。如今,這一困境已成為過去。青海創新出臺省級財政配套政策,明確州縣配套資金由省級承擔80%,2024年提前下達1.2億元,2025年更是全額撥付2.41億元至項目縣,徹底扭轉“小馬拉大車”的被動局面。這一舉措被國家林草局作為典型在全國推廣,讓基層治沙有了“定心丸”。
政策紅利迅速轉化為治理效能。2024年,面對中央資金9月下達、有效施工期不足4個月的挑戰,青海啟動決戰四季度攻堅行動,實行“日調度、周通報、月約談”機制,解決土地審批、苗木調運等問題100余個。建立“紅黃綠”進度預警系統,對滯后項目掛牌督辦,全力推動重點項目有序落地實施。
在西寧南北山,“水、土、路、樹、技、管”六字方針守護著79%的森林覆蓋率。從1989年7.2%的覆蓋率起步,歷任省委書記或省長親自擔任綠化總指揮,通過立法保障、全民參與、劃片承包,讓荒山變綠谷。“過去沙塵暴一來,窗戶都不敢開;現在晨練能聽見鳥鳴,這是幾代人干出來的。”家住城北區的市民陳鳳蘭感慨道。如今,南北山不僅是生態屏障,更成為市民休閑的“城市綠肺”。
制度創新不止于此。青海建立省長擔任總召集人的協調機制,26個廳局協同發力,6個市州、25個重點縣全部建立聯動機制。值得一提的是,海西州創新建立州縣兩級協調機制,突破行政壁壘,與新疆巴州建立跨省聯防聯治機制,重點推進西和公路、格庫鐵路沿線生態廊道建設,并加強州內區域協作,形成“治沙、管沙、用沙”一體化推進新格局。目前,海西正以系統思維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治理,著力打造高原荒漠化防治的“海西模式”,為筑牢生態安全屏障持續發力。
科技賦能提質效 協同治理見真章
海南州共和縣沙珠玉鄉,曾是“黃沙埋房梁”的重災區,如今卻成了治沙樣板。在治沙示范區,光伏板下牧草青青,羊群悠閑啃食。“這是‘光伏+治沙’模式,板上發電、板下牧草,風速降了50%,植被蓋度恢復到80%。”技術員指著數據屏介紹。沙珠玉通過“工程固沙+生物治沙+科技治沙”,營造防風固沙林1.49萬畝,設置沙障4.8萬畝,沙漠化土地面積占比從90%降至12.3%。
同時,青海與中國林科院等建立四級專家技術支撐機制,80余名專家深入一線,推廣13項科技成果。在柴達木盆地,無人機播種效率是人工的10倍;在祁連山沿線,“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系統實時追蹤植被恢復情況。
在統籌聯防聯治、創新治沙效能方面,青海深化跨區域協同治理,與甘肅、新疆簽訂聯防聯治協議,以祁連山、湟水河流域、柴達木盆地等區域為重點,統籌推進生態修復與產業發展。今年4月,《青海省甘青邊界河湟地區蘭西城市群綠色廊道聯防聯治綜合治理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通過評審,項目以“一山一水一群”為框架,科學布局防風固沙林草帶,打造跨省域生態廊道示范標桿。
這些努力讓青海沙化土地面積較以往減少數百平方公里,2025年18個批復項目總投資達20.5億元,正加速推進。在塔拉灘,世界最大集中式光伏園區里,12座生態光伏牧場年發電超百億度,實現“建一片光伏、留一片綠色”。
治沙富民相促進 綠色紅利惠民生
在青海,31個林草項目納入以工代賑清單,累計吸納2.1萬人次參與,發放勞務報酬1.3億元,實現“治沙”與“富民”雙贏。
全省培育沙產業新動能,依托沙棘標準化采摘基地、中藏藥材種植等項目,建成沙棘基地3.92萬畝,輻射帶動12個縣(區)群眾人均增收3200元。強化科技聯農帶農,實施林草科技推廣示范項目21項,通過“技術培訓+勞務增收”模式,組織農牧民學習苗木繁育、林下經濟等實用技術,累計培訓1.5萬人次,既提升生態治理專業化水平,又增強群眾就業能力。創新生態管護機制,優化8萬余名生態護林員動態管理,優先聘用脫貧戶和低收入群體,明確管護職責和考核標準,通過“生態崗位”穩定就業,年人均增收1.2萬元,推動生態保護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
從柴達木的戈壁變綠洲,到共和盆地的沙丘披綠裝,青海在這場與沙的持久戰中,正以堅韌與智慧,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為美麗中國建設貢獻高原力量。
(來源:西寧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