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又值八月,海北藏族自治州境內的金銀灘草原迎來了一年中最美好的季節——祁連山的雪線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青海湖的波濤拍打著遼遠的湖岸,金露梅和銀露梅的身影,扮靚了綠意深邃的草原。金銀灘不僅孕育了世界名曲《在那遙遠的地方》,更鐫刻著一個民族挺直脊梁的壯闊記憶。
8月4日,王洛賓音樂文化旅游節在金銀灘舉辦,這是詩情和浪漫的輝映,更是歷史與未來的交響,因為這里不僅是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更是孕育“兩彈一星”精神的搖籃。
偉大的精神財富 珍貴的紅色遺產
從1958年選址建設到1995年光榮退役;從牧民們為新中國的國防事業舉家搬遷到科研工作者在草原上點亮民族崛起的希望;從神秘核武器研制基地到如今的紅色教育高地,金銀灘的每一寸土地都熔鑄和銘刻著忠誠與奉獻的故事。
自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退役以來,歷屆海北州委、州政府始終將誕生在金銀灘草原上的“兩彈一星”精神,當作激勵全州各族群眾奮發前行的精神財富,將保護好221基地舊址,當作歷史賦予海北的責任和擔當。
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海北州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青海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統籌紅色文化挖掘、資源開發、研學教育與文物保護,讓同寶山、金銀灘、原子城,成為全省一流、全國知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與紅色旅游勝地。
精神根脈 以責任與匠心筑牢紅色基石
紅色資源是歷史的見證,更是精神的載體。對于海北州而言,保護好221基地舊址,就是守護住“兩彈一星”精神的見證和依托。近年來,海北州將221基地紅色資源保護置于優先位置,以制度為綱、資金為基、挖掘為要,讓革命文物煥發生機。
海北州首先將221基地舊址保護利用納入革命文物保護重點工作與文物保護的“一號工程”,率先出臺了《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舊址保護管理條例》,這是青海首部紅色資源保護傳承的地方性法規,推動了221基地舊址各項保護工作的開展。
與此同時,海北州研究制定的《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舊址保護規劃(2018年—2025年)》,更是讓221基地舊址中18個廠區的功能定位得以清晰梳理。
“建成一個、管好一個、用活一個”,這是海北州保護利用221基地紅色遺產、推動221基地舊址各分廠改造提升的基本原則。據統計,近年來,海北州累計投入7億元,用于221基地舊址文物的修繕保護工程,讓散落在金銀灘草原上的各分廠擔負起新的歷史使命,融入金銀灘的記憶。
精神火種的傳播者
然而,歷史不僅隱藏在斑駁滄桑的舊址中,更藏在人們的記憶中,為了講好221基地的故事,近年來,海北州組建專門團隊,收集金銀灘昔日的艱辛和榮光。
于是,這樣的場景便頻繁地出現在攝像機的鏡頭中——80歲的老科研人員回憶起在零下30攝氏度的實驗室里計算數據的夜晚不禁淚流滿面;當年參與搬遷的牧民講述起“把最好的草原讓給國家”的大義,依舊慷慨激昂;駐扎同寶山,守護221基地的指戰員,回想起當年戰天斗地的細節,再一次淚落成行……隨后這些珍貴的口述資料被整理成數百篇文字記錄,與征集到的1000余件實物,共同構成了一部鮮活的歷史檔案。
為了讓紅色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更貼近時代,海北州對原221基地科技圖書樓進行改造,按照原貌恢復的“221書局”應運而生。
記者走進書局,漆跡斑駁的書架上整齊排列著《原子城系列叢書》;文創區里的“兩彈一星”主題書簽和印有基地地圖的筆記本深受游客喜愛;朗讀亭里,常有游客回想起郭永懷犧牲前緊緊護在懷里的研究數據,眼中淚光閃閃……這里不再是單純的圖書館,而是傳播紅色精神的高地,金銀灘草原上的紅色記憶就這樣在海北人的呵護、堅守和傳頌中,擁有了跨越時空的力量。
紅色故事的講述者
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文化表征,不同的時代也有不同的精神需求,海北州委、州政府深知,只有利用多元現代的方式講好“兩彈一星”故事,才能讓“兩彈一星”精神走出金銀灘,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位于海北州州府所在地西海鎮的青海原子城紀念館是講述“兩彈一星”故事的主陣地。
2009年原子城紀念館建成之初,就以翔實的史料與生動的展陳,吸引著八方來客;2021年改陳布展后,更以“歷史場景再現”的方式讓參觀者身臨其境——模擬的試驗控制室內,信號燈閃爍著當年的頻率;紀念館墻壁上的時鐘永遠停留在1964年10月16日15時,這是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時刻,這是一個民族挺起脊梁的時刻。
開館至今,紀念館已接待游客4460余萬人次,106家單位在這里掛牌設立教育基地。
中國原子城“兩彈一星”精神宣講團是傳播故事的“輕騎兵”。
自2012年成立以來,中國原子城“兩彈一星”精神宣講團,帶著《永不褪色的金銀灘》主題黨課走遍全國。420余場宣講,3萬名聽眾,宣講團的足跡遍布20余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無數人聽完宣講后專程奔赴金銀灘尋找初心。
近年來,海北州協助拍攝的《國之大器》《鄧稼先》等10部影視片在央視播出后,讓更多人知道了金銀灘上的傳奇;文獻片《凌云壯志》里,老科學家們的原聲講述令人熱淚盈眶;廣播劇《永懷不忘》中,郭永懷與妻子李佩的隔空對話打動了無數聽眾。
令人耳目一新的是情景黨課《那時,金銀花開》,演員們穿著當年的工裝,在復原的廠房里演繹著“草原上蓋實驗室”“用算盤算數據”等真實故事。這些作品不僅是藝術創作,更是流動的紅色教材。
紅色研學釋放精神價值
讓紅色精神“活起來”,既要守護好歷史,也要對接好當下,這是海北州宣講“兩彈一星”精神時積累的重要經驗。
近年來,海北州以“中國原子城”品牌為核心,將紅色資源與研學教育、旅游體驗相結合,讓“兩彈一星”精神從精神符號轉化為發展動能,實現“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良性循環。
近年來,海北州整合青海兩彈一星干部學院、原子城紀念館、221基地舊址等資源,打造了“實景教學+專題講座+體驗活動”的研學模式,受到了人們的歡迎。
在一分廠舊址,學員們通過操作模擬設備,了解核武器研制流程;在青海兩彈一星干部學院,課程設置既有理論講解,也有“重走科研路”的徒步體驗;海晏縣青少年紅色研學營地則為孩子們設計了“小小科學家”活動,讓孩子們在組裝模型、模擬試驗中感受科學精神。
海北州還成立了研學旅行公司與培訓中心,從課程設計到服務保障形成完整鏈條,越來越多的機關、學校、企業將這里作為教育基地,紅色研學已成為原子城的新名片。
經過多年努力,“中國原子城”的品牌影響力越來越大。在廣袤的金銀灘,有一種精神永葆年輕,有一種力量永遠滾燙,借助王洛賓音樂文化旅游節,金銀灘上的風,又一次將“兩彈一星”的故事吹向更遠的地方,海北州用30年的堅守證明:紅色精神是流動的江河,唯有不斷傳承才能奔騰不息。
這是今天的金銀灘,這是流光溢彩的金銀灘。
(來源:西海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