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西寧機場三期擴建工程竣工,西寧機場邁入T3時代。這個十年謀劃、五年攻堅建設的青海民航頭號工程,不僅刷新青藏高原民航建設紀錄,更為青海融入國家發展戰略注入強勁動能。
新機場建設既意味著新機遇,也意味著新考驗。今天,我們盤點在“世界屋脊”上建造一座現代化空港,究竟有多難。
5年建設,實際工期僅38個月
2020年8月,西寧機場三期擴建工程在烈日下拉開建設序幕。
工程建設期跨越5個春秋,去除冬歇無法施工時間,實際工期僅38個月。由于工程施工區域與現狀區域接壤較多,不停航施工點多、面廣、量大,如何更好地保障旅客乘機體驗、高效推進機場擴容升級,實現“運行不停、建設不緩”的雙贏局面,成為擺在建設者面前的第一個挑戰。
青海機場公司以“急不得,也慢不得”的心態,制定出一份適應青海民航建設發展的施工時間表,不停航施工盡量避開7月至9月的航班旺季保障期,冬歇期完成不停航施工方案編制報批工作,3月至6月和9月至11月見縫插針組織施工,將每一分每一秒用在刀刃上。
工程建設采用先難后易的工作思路,優先完成部分滑行道改造施工。核心區施工結束后,利用機坪維修項目實施時間和封閉區域,完成剩余滑行道建設任務,實現無重復封閉施工,極大地減少施工對機場整體運行的影響。
沒有先例可借鑒,那就創造先例
要在青藏高原建設新的航站樓,必須了解西寧機場所處的湟水侵蝕堆積河谷平原區地質特點,直面“高原特色”——濕陷性黃土地基、鹽漬土地基、軟弱土層對高差40米、總量2520萬立方米的土方工程量,和新建T3航站樓樁基成孔、高架橋樁基施工造成的影響。
沒有土,就一車一車拉。一輛拉土車平均運送20立方米土,一天安排1000輛車來回運送,累計85天完成土方工程量。
土運來了,濕陷性黃土地基、鹽漬土地基的痛點也需要同步解決。在沒有先例可借鑒的情況下,青海機場公司組織西北和青海知名地質、地基處理方面專家會診,率先開展工程土方及地基處理試驗段項目,利用加密監測頻次和增設沉降觀測系統等手段有效解決部分地質問題,為科學推動整體項目實施筑牢基礎。
在建設者心中,跑道要經得住飛機起降的“千鈞腳”,航站樓要裝得下旅客歸鄉的熱望,連邊邊角角的排水溝都必須考慮周全。他們不分晝夜專項研究施工技術,創新樁基施工工法,積累出青海機場區域首例擴底樁施工經驗,被青海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評定為“2022年度青海省省級工法”。其中,航站樓9.32萬平方米的大跨度鋼結構與金屬屋面吊裝拼接,分別采用地面拼裝、高空吊裝,樓面拼裝、液壓提升,樓面拼裝、整體滑移提升的鋼結構吊裝工藝,達到最佳安裝效果。
為技術突破,熬紅了雙眼
建設的難處遠不止這些。
為突破工程投資金額大、參建單位多,各類信息系統應用分散、工程信息量龐雜,使用管理相對獨立,各系統間形成信息孤島,協同管理難上加難的制約,青海機場公司因地制宜,基于B/S架構開發,深度應用BIM技術,創新提出打造西寧機場三期擴建工程智慧建造管理平臺(以下簡稱“智慧建造管理平臺”),設計包含數字化施工管理、進度管理、資產管理、安全管理、質量管理等9個主要模塊,并結合工程建設特點,開展施工工序模擬研究,充分采用鋼結構虛擬預拼裝、鋼結構智能測量等新技術,讓“千頭萬緒”變得“井井有條”,累計節約工期125天,節約資金2369萬元。
為進一步提升乘機出行帶來的便利,青海機場公司還建設“一個大腦”——IOC(智慧運行中心),整合AOC(機場運控中心)、TOC(航站樓運行控制中心)、ROC(機坪運行控制中心)、POC(公共區運行控制中心)及運管委職能,進駐機場運行指揮、航班運行控制、應急處置人員,統籌航站樓、飛行區、公共區三區運行;聚焦航空器保障,統籌旅客流、行李流、貨物流、地面交通流,構建起機場態勢統一感知、運行應急統一指揮、區域鏈條統一管理的IOC智慧運控新模式。
當問到為技術突破熬紅了雙眼、為攻堅克難久久難眠時的內心感受,建設者們說:“別人能做到的,我們也能做到,還能做得更好!”
守護“中華水塔”,兌現生態承諾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身為青海省會機場,西寧機場更要堅決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理念。
建設之初,青海機場公司結合選址報告和總體規劃,航站區規劃遵照“以人為本、方便旅客、布局合理、發展靈活”的原則,統籌考慮與飛行區、貨運區等其他功能區和綜合交通系統的關系,因地制宜、緊湊布局、集約用地,提高空側、陸側運行效率。
建設過程中,建設者們嚴格遵循相關規定標準,對噪聲、揚塵、施工廢水、固體廢物等采取合理有效處置手段。如建設一座深34米、井徑4.8米的深水跌水井和兩個雨水調蓄池,雨水經調蓄池收集處理后回用于機場綠化灌溉及道路沖洗;鍋爐房采用3臺21兆瓦和2臺2.1兆瓦天然氣鍋爐,設置煙氣在線監測裝置,采用煙氣熱回收技術,3臺21兆瓦天然氣鍋爐均配備溴化鋰吸收式熱泵,穩定運行后單臺熱泵預計年節省燃氣量41.2萬立方米,總計年節省運行成本120余萬元;新建T3航站樓和綜合交通中心供冷冷源采用“蒸發冷卻機組+水蓄冷”的模式,實現綠色可再生供冷冷源;綜合交通中心屋面景觀綠化3.6萬平方米,形成一座可供旅客休閑的小型公園,工程整體綠地率31.2%,堪稱園林機場。
這一套“綠色組合拳”,力爭把西寧機場打造成“資源節約、環境友好、運行高效、以人為本”的綠色機場標桿。
(來源:西海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