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一個新地標,歷經攻堅克難,如今風姿初現,即將投入運營;
一個新動力源,引領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重塑新格局;
一扇新大門,敞開胸懷,歡迎四海賓朋……
這里曾是青藏高原的空中起點,西寧機場T1航站樓總建筑面積約1萬平方米,是僅容納百萬人次的初代門戶。二十年后,高原窗口向世界張開雙臂,西寧機場T2航站樓總建筑面積4.4萬平方米,擴容4倍。如今,“高原之翼”進化為“三江之源 青海之鉆”,15.8萬平方米的T3航站樓,用三江之脈架起青海通往世界的橋梁。當T1航站樓和T2航站樓并肩而立,總面積仍不及T3航站樓的4成,這就是青海騰飛的新刻度。2025年8月7日,西寧曹家堡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工程正式投運,從這里觸摸世界的脈搏。

瓶頸突破 青海從這里擴容“朋友圈”
隨著青海省經濟和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機場航空業務量保持高速增長,這對機場運行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3年建成投運的西寧機場二期工程更是提前四年超過了設計容量,機場各項保障資源進入緊張狀態。
為加快適應國家發展戰略和地方經濟發展規劃,滿足不斷增長的旅客出行需求,提升機場保障水平和服務等級,建設青藏高原現代化航空樞紐機場和高原智能機場群成為新的目標。
在殷切的期盼中,2019年5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關于青海省西寧曹家堡機場三期擴建工程項目建議書的批復》,同意實施西寧機場三期擴建工程。工程總投資107.12億元,其中機場工程投資99.83億元,按滿足年旅客吞吐量21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12萬噸的目標設計。主要建設與跑道等長的第二平行滑行道、15.8萬平方米的T3航站樓;擴建站坪并調整布局,機位總數達到75個;建設17.3萬平方米的綜合交通中心、1.88萬平方米的貨站及相關生產生活設施;預留鐵路站房位置。
2020年8月,西寧機場三期擴建工程土方及地基處理工程開工,西寧機場正式跨入T3時代。新機場帶來新機遇,建設新機場也帶來新考驗。
西寧機場三期擴建工程建設期跨越5個冬季,去除冬歇無法施工的時間,實際工期僅38個月。工程施工區域與現狀區域接壤較多,不停航施工點多、面廣、量大,如何更好地保證旅客乘機體驗、高效推進機場擴容升級,實現“運行不停、建設不緩”的雙贏局面,成為擺在建設者面前的第一個挑戰。
經多次研究討論,青海機場公司最終制定出一份適應青海民航建設發展的施工時間表,將每一分每一秒都用到刀刃上。工程建設采用先難后易的工作思路,優先完成部分滑行道改造施工,核心區施工結束后利用機坪維修項目實施時間和封閉區域,完成剩余滑行道建設任務,實現無重復封閉施工,極大減少了施工對機場整體運行的影響。
“把建機場當成給自己家蓋房子。”高原機場建設者唐黎鋼這樣說。跑道要經得住飛機起降的“千鈞腳”,航站樓要裝得下旅客歸鄉的熱望,連邊邊角角的排水溝都必須考慮周全。大家以“時時放心不下”的緊迫感堅守在施工一線,不分晝夜專心研究施工技術,創新樁基施工工法……
在這里,建設者們譜寫了一首協作的交響曲。西寧機場三期改擴建項目是青海省民用機場建設史上復雜程度最高的項目,青海省機場建設指揮部通過上線管理信息系統、智慧建造管理平臺,開展數字化施工、BIM等新技術應用,推動工程建設管理向數字化、集約化、現代化、高效化轉型提升,最終按既定目標完成建設任務。

數據賦能 建造綠色智慧機場
織細織密安全防護網,嚴控工程建設質量關,打造青藏高原智慧機場群,離不開數字化技術和信息化規劃。
隨著青海7座機場在全國范圍內率先全域進入5G時代,物聯網、建筑信息模型(BIM)、高精度定位等信息技術飛速發展,機場逐漸形成全天候、全要素、全方位的施工進度數據獲取條件。加之工程建設進入高峰期,各項協同管理工作量激增,靠口頭及紙質記錄難以形成閉環;且三期工程參建單位多,各類信息系統應用分散、工程信息量龐雜,使用管理相對獨立,各系統間形成信息孤島,協同管理難上加難。
“為突破各項制約,青海機場公司因地制宜,基于B/S架構開發,深度應用BIM技術,創新提出打造西寧機場三期擴建工程智慧建造管理平臺,設計包含數字化施工管理、進度管理、資產管理、安全管理、質量管理等9項主要模塊,并結合工程建設特點,開展施工工序模擬研究,充分采用鋼結構虛擬預拼裝、鋼結構智能測量等新技術,讓‘千頭萬緒’變得‘井井有條’,累計節約工期125天、資金2369萬元。”青海省機場建設指揮部計劃部副總經理任煒自豪地說。
值得一提的是,西寧機場三期擴建工程在建設之初就結合選址報告和總體規劃,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理念。航站區規劃遵照“以人為本、方便旅客、布局合理、發展靈活”的原則,統籌考慮與飛行區、貨運區等其他功能區和綜合交通系統的關系,因地制宜、緊湊布局、集約用地,提高了空側、陸側運行效率。
“建設中嚴格遵循相關規定標準,對噪聲、揚塵、施工廢水、固體廢物等采取合理有效的處置手段;新建T3航站樓和綜合交通中心供冷冷源采用‘蒸發冷卻機組+水蓄冷’的供冷模式,實現綠色可再生供冷冷源;綜合交通中心屋面景觀綠化36000平方米,形成一座可供旅客休閑的小型公園,工程整體綠地率達31.2%,堪稱園林機場……”青海省機場建設指揮部工程部楊鑫說。
通過一套“綠色組合拳”,青海機場公司加強提升綠色能源使用和節能降耗水平,力爭把西寧機場打造成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運行高效、以人為本”的綠色機場標桿。
投運后,西寧機場三期擴建工程小時航班時刻容量大幅提升,增至30架次以上,航班保障能力平均每天增加40架次,徹底打破制約航班增長的資源瓶頸,進一步強化西寧至重點城市“空中走廊”建設,推動旅游旺季“成績單”再創新高,強化民航在青海省產業“四地”建設中的服務功能。
機場消防救援等級由8級提升為9級,標志著西寧機場具備全年保障當前世界上最大、最先進民用客機的能力,“大飛機”航班執行時限將由每年3個月增加至全年不限次,助推西寧至熱門城市運力供給提升,讓廣大旅客享受更便捷、舒適、高質量的云端之旅,為青海省改善投資環境、促進對外開放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新建的1.88萬平方米貨站,讓西寧機場貨郵保障能力由4萬噸/年增至12萬噸/年,大幅提升生鮮、特種等高附加值、高時效性貨物運輸服務能力,放大航空物流時效性優勢,更好地助力青海省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建設,滿足廣大民眾的快遞物流服務需求。

文化傳承 在云端講述青海故事
俯視西寧機場新建T3航站樓,其外觀形似高原精靈——黑頸鶴即將展翅飛翔之姿,雙曲面形狀的航站樓出發大廳屋面波瀾起伏,建筑頂棚高低錯落,內嵌一顆閃耀的“青海之鉆”。蘊含“三江匯聚”寓意的三條指廊和由三條蜿蜒起伏的飄帶構成的航站樓主景觀“中華水塔”,讓人聯想到三江源雄渾粗獷的高原原始地貌、高聳冷峻的冰川雪山、廣袤無垠的高寒草甸草原和大種群分布的高原特有野生動物。
新建T3航站樓到達主流程區域,圍繞青海省“一芯、一環、多帶”的設計理念,出發廳東西兩側設置黑頸鶴、白唇鹿等景觀雕塑;隔離區設置藏羚羊、牦牛景觀雕塑和水上雅丹、雪豹兩組主題藝術座椅;東指廊設置交互類藝術裝置《河湟皮影》,中指廊設置“青海之眼”圓形大屏,到港通道墻面設置《遠古的歌聲》《唐蕃古道》《西海映昆侖》《翡翠天堂》《在那遙遠的地方》5組藝術作品,展示青海省獨特的文化底蘊和雄渾壯美的自然風光。
建設人文機場不是一句口號,不僅體現在航站樓內濃厚的文化氛圍,還體現在從“高原窗口”到“溫暖驛站”的服務升級。
雖然新建T3航站樓面積是T2的四倍,但出發大廳至最遠登機口僅600米,步行不超過10分鐘;航站樓內設置43臺自助值機設備,4座人工值機島包含64個人工值機柜臺和16個自助值機柜臺,方便旅客值機;安檢環節率先提出三門閘機集中驗證概念,省去人工驗證步驟,34條單門雙機安檢通道大幅減少旅客排隊等待時間;行李系統采用全自動托盤分揀機和行李全流程跟蹤系統,設置9個跟蹤節點,實現每件行李從旅客托運到裝機、從下機到旅客提取的全過程跟蹤;綜合交通中心與航站樓最遠僅300余米,東、西停車樓設有長途客車、機場巴士、出租車、網約車、私家車等多種車位,換乘極快極簡。
此外,機場與高速公路、長途汽車站建立高效連接,預留并優化與未來城市軌道交通等重大交通項目的接駁空間和接口,進一步推進“零距離換乘”“無縫銜接”理念落地,助力青海現代化高質量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加快構建,為現代化新青海建設筑牢堅實基礎。
投運,僅是起點,一幅波瀾壯闊的畫卷正在展開。西寧曹家堡國際機場正以開放的胸懷擁抱世界,以綠色的姿態守護生態,以智慧的力量賦能未來,續寫屬于青海經濟社會建設發展的輝煌篇章。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