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迎風招展的黨旗,一碗熱氣騰騰的拉面,一群忙碌穿梭的黨員干部,在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謝家灘鄉拉扎村安置點里,災害帶來的緊張焦慮正被互助溫情悄然化解。很難想象,就在兩天前的凌晨,這里還籠罩在山體滑坡的恐懼中。這是一場“吹哨人”以高度的警覺捕捉災害征兆為全村轉移贏得寶貴黃金時間的救援,這是一場經過一個半小時全村469人無一人滯留的安全撤離。這場成功救援不僅展現了青海基層應急能力的提升,更為我們提供了防汛工作的寶貴啟示。
預警精準,守好防汛第一道防線。化隆縣及時啟動紅色預警,預警信息通過應急廣播高效播發,讓村民們提高了警惕。精準及時的預警系統是防汛工作的第一道防線。拉扎村黨支部書記更登作為“吹哨人”,能夠在發現險情后立即上報并組織轉移,離不開前期充分的防汛培訓和及時傳遞預警信息的專業研判。防汛工作必須建立多層次、全覆蓋的預警體系,綜合利用應急廣播、手機短信、新媒體等渠道,確保預警信息到村、到戶、到人。
預案完備,轉移效率的關鍵。87戶469人,在一個半小時內全部安全轉移。這樣的高效率絕非偶然,而是來自完備的應急預案和日常演練。謝家灘鄉在前一天的雨情后,鄉上的干部就已經全員待命。當險情發生時,37名黨員干部迅速趕往現場,與村干部里應外合組織轉移。預案中明確了老弱病殘孕優先轉移到3公里外離醫院近的巴燕鎮,這種精細化的預案設計保證了轉移工作的有序性。
黨建引領,基層組織的核心作用。一個細節值得注意,黨員干部用“人背肩扛”的方式,護送村民到安全區域,災害發生后,謝家灘鄉黨委通過工作群發動全鄉18個村的黨員干部參與安置工作,18個村41名黨員干部紛紛于凌晨五六點趕到。鄉黨委書記韓秀梅感慨道:“面對險情我們的鄉干部、村干部真扛事!”體現出黨員干部在防汛工作中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則,有效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
平急兩用,基礎設施的韌性建設。謝家灘鄉中心學校作為臨時安置點,發揮了“平急兩用”的重要功能。近年來我國大力推進“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此次化隆縣的成功實踐證明了這項政策的前瞻性和必要性。道路搶通隊伍晝夜奮戰,謝家灘鄉至拉扎村的主線、環線及進村入戶所有道路在災害發生后的43小時就全部打通。基礎設施的快速修復能力,是防汛救災工作的重要保障。
這場融合了精準預警、精細預案、堅強基層黨組織及迅速搶修的應急救援,正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最佳實踐。我們需要更多這樣的“化隆實踐”——用科學的力量提升防災減災能力,用高效的行動守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來源:青海日報)